朱艷玲 梁麗芬 余春燕 謝小惠
[摘要]目的探討風險管理對提高精神科護理安全的作用效果分析。方法將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精神科治療的368例精神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風險管理護理,比較兩組患者風險事件發生率、護士風險認知情況、患者安全管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跌倒率、墜床率、噎食發生率、自殺自傷發生率、護理用藥錯誤率等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實施風險管理后護士在換藥前后核對、接觸血液的處理措施、關鍵流程的交接核對、針刺傷的處理措施、標本采集的核對、墜床的處理措施、常見的風險事件的知曉等護士風險認知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住院環境整潔舒適、病房保持安靜、指示標識清晰、設備精良、設施安全性高、醫院保安滿意度、護理服務態度、提供安全教育、院內申訴渠道等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風險管理對提高精神科護理安全效果顯著,有利于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保障護理安全,全方位提升護理滿意度,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精神科;風險管理;護理安全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17-115-04
醫療護理風險無處不在,臨床護理過程中任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嚴重后果,威脅患者身體或生命健康,同時也給醫護人員帶來沉重的法律、經濟損失。因此,護理風險管理應運而生。風險管理是通過識別、評估、評價和處理現有和潛在的護理風險,有組織、系統的消除或減少護理風險事件,以最大限度消除風險對患者及醫院造成的危害,是一種提供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精神科是臨床護理安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由于精神科患者病情特殊,其異常行為特征具有一定危險性,可能造成自傷、自殺、傷人等攻擊性行為,患者發生意外傷害的潛在風險高。因此,對于精神科護理采用預見性風險管理措施至關重要。本研究對比常規護理與風險管理在精神科護理中的實施效果及對護理安全的影響,旨在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風險管理措施,現具體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5年12月一2016年12月在我院精神科治療的368例精神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84例,男98例,女86例,年齡19~76歲,平均(42.6±8.7)歲,病程3個月~8年;對照組184例,男94例,女90例,年齡22~73歲,平均(44.1±9.5)歲,病程3個月~10年;所有患者均為精神疾病患者,入住精神科病房;其中,精神分裂癥104例、分裂情感性障礙78例、雙向障礙72例、癲癇所致精神障礙67例、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47例;兩組均有護理人員10名;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自愿加入;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精神疾病類型、病程等無明顯差異,可進行相關研究分析。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病情護理等,觀察組實施風險管理護理。(1)建立風險管理小組。以科室護士長為組長,科室骨干護理人員為組員,建立風險評估表,內容包括,情緒狀況、合作程度、攻擊方式、精神癥狀及軀體狀況,將評分結果分為低、中、高三種風險級別,指導護小組成員識別風險級別,統一規范使用風險評估表。建立由護理部全面控制,護士長督查及現場控制,責任護士自我控制的標準化管理模式。(2)預見性風險評估。患者入院2h內由責任護士填寫風險評估表,進行初步評估,確定風險程度,對評估為高危風險因素患者做重點管理,安置于觀察室,進行全面監控,了解其心理動態;對于低、中風險患者全面觀察其精神狀態及行為表現,加強防范,若發現其存在新的危險因素,應做二次評估。護士長24h內審核,檢查、指導落實情況,及時分析、整改、評價風險評估內容。(3)完善病房管理制度,合理安排病房設施。為患者創造安全便利的病房環境,日常生活用品應放置在合理、舒適位置;加固床欄,以防患者墜床;地面潮濕應設立警示牌,以防患者滑到;在走廊或廁所安裝扶手及防滑地膠,將鋒利用品的邊緣打磨或包裝,避免誤傷;危險物品加強管理,嚴禁患者及家屬攜帶危險物品進入病區,以防患者隨意觸摸或使用而發生意外;定期檢查門窗、病床、桌椅等有無損壞。(4)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尊重患者隱私。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告知其探視及外出簽字制度,治療前把治療風險、藥物不良反應等詳盡告知患者或家屬,取得患者家屬的信任和支持,如患者拒絕應詳盡記錄并要求其簽字,通知醫生。
1.3觀察指標
統計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包括患者跌倒率、墜床率、噎食發生率、自殺自傷發生率、護理用藥錯誤率、護士銳器傷感染率、家屬投訴率、護士違反紀律率;評估護士風險認知情況知曉及執行評分,包括護士在換藥前后核對、接觸血液的處理措施、關鍵流程的交接核對、針刺傷的處理措施、標本采集的核對、墜床的處理措施、常見的風險事件的知曉等,每項10分,得分越高表示護士對風險事件的認知及執行能力越強;統計患者安全管理滿意度,包括住院環境整潔舒適、病房保持安靜、指示標識清晰、設備精良、設施安全性高、醫院保安滿意度、護理服務態度、提供安全教育、院內申訴渠道等滿意率。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3.0版,采用(x±s)表示組間計量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跌倒率、墜床率、噎食發生率、自殺自傷發生率、護理用藥錯誤率等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士風險認知情況知曉及執行評分比較
觀察組實施風險管理后護士在換藥前后核對、接觸血液的處理措施、關鍵流程的交接核對、針刺傷的處理措施、標本采集的核對、墜床的處理措施、常見的風險事件的知曉等護士風險認知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安全管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住院環境整潔舒適、病房保持安靜、指示標識清晰、設備精良、設施安全性高、醫院保安滿意度、護理服務態度、提供安全教育、院內申訴渠道等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精神疾病患者是一類特殊的群體,在做好患者護理管理的同時,也應加強對護理人員自身專業素質及自我安全的提高。第一,定期培訓,加強護理人員管理。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參加培訓或學術講座,及時引起新的理念和技術,對表現優秀的護理人員給予獎勵,以提高整個護理團隊的業務水平和專業技能。完善護理管理制度,嚴格規范操作流程,實時督查,定期通報,并對各項核心制度如服藥核對、醫囑查對等進行筆試考核,加大獎懲力度,對于表現優異的護理人員給予獎勵。加強對法律知識的培訓和學習,養成依法行醫的工作習慣,增強法律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學會自我保護,增強應急事件處理能力,以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率。第二,護理人員自身安全管理。對患者進行嚴格約束性保護,嚴密觀察約束帶松緊狀況,做好約束登記;嚴格執行操作規范,加強自我人身安全保護;與攻擊性患者接觸時,避免使用激惹性語言,一旦患者有攻擊行為,保持鎮靜,及時采取措施控制患者;對于存在幻想或幻覺的男患者,女護理人員應回避,當護理人員成為患者的被懷疑對象時應提高警惕。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患者安全管理滿意度明顯較高,且護理人員的風險認知情況知曉及執行度較高。充分證明量風險管理滲透到了護理的各個具體環節中,對住院期間的相關風險問題作出了詳細的應對方案和解釋說明,使得相關風險護理路徑能夠順利實施,有效提高了風險管理的實施效果,提升了護理質量,改善患者的住院生活,為患者創造了更為安全、舒適的住院環境。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對提高精神科護理安全有確切效果,有效防范護理風險,提升患者住院安全性,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收稿日期: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