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珍 董乾
[摘要]目的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對精神分裂患者服藥依從性及健康教育效果的影響。方法選擇的對象是2014年4月~2016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75例精神分裂患者,將收治的患者隨機分為普通組和路徑組。普通組行常規護理;路徑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精神分裂疾病知識掌握度、用藥知識掌握度、康復鍛煉知識掌握度,干預后自我護理能力相關指標的差異。結果(1)路徑組患者服藥依從性顯著比普通組高,P<0.05;(2)路徑組精神分裂疾病知識掌握度、用藥知識掌握度、康復鍛煉知識掌握度顯著比普通組高,P<0.05;(3)路徑組精神分裂患者干預后自我護理能力相關指標顯著優于普通組,P<0.05。結論臨床護理路徑對精神分裂患者服藥依從性及健康教育效果的影響大,可有效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和健康知識掌握度,有利于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加速疾病康復,值得推廣。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精神分裂患者;服藥依從性;健康教育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17-135-03
精神分裂具有致殘率高和復發率高等特點,因患者對疾病了解不足,容易停藥或減藥,未遵醫囑用藥,導致病情加重,疾病復發,不利于其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的改善,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因而,提升精神分裂患者的服藥依從性非常關鍵。本研究就臨床護理路徑對精神分裂患者服藥依從性及健康教育效果的影響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的對象是2014年4月~2016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75例精神分裂患者,將收治的患者隨機分為普通組和路徑組。所有患者符合精神分裂診斷標準。
其中普通組共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齡24~74歲,平均(32.7±5.2)歲。初中13例,高中14例,大專及以上10例。已婚24例,未婚13例。病程平均4.5年。
路徑組共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齡24~72歲,平均(32.1±5.0)歲。初中14例,高中14例,大專及以上10例。已婚23例,未婚15例。病程平均4.6年。兩組患者上述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普通組行常規護理,責任護士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介紹,無統一教育時間、內容或步驟,在出院時進行常規出院指導,護理周期為6個月。
責任護士應根據每位患者不同病情按照護理路徑給予患者制定針對性、計劃性、具體性的教育路徑,其中包括對患者家屬實施健康教育指導,每周對患者進行為期2次的健康教育,采取個別相結合以及集體方式,由專業護士和專業心理治療師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均采用自制教材,其主要內容為:(1)在患者入院時,應做好相關入院宣教,了解患者性格特征和病史,多于患者進行交流和接觸,建立良好的關系,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后根據其基本情況評估,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對患者和家屬說明臨床護理路徑表相關內容、實施方法和目的,取得患者、家屬理解和配合;(2)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病情和診療情況,根據不同階段存在的健康需求和健康問題進行護理,包括入院醫院環境和主治醫生介紹、精神分裂癥發病原因介紹、藥物治療知識介紹、預防復發的方法介紹、心理指導、運動鍛煉指導和出院隨訪等,對患者和家屬說明遵醫囑用藥、自我監測、積極參與康復活動的定時復查的重要性,護理周期為6個月;(3)同時制定安全制度,要求科室人員充分閱讀,并簽署同意書,在患者入院后4周內,護士應鼓勵患者說出對疾病癥狀以及自我感受,協助患者了解癥狀表現形式和原因性質,讓患者對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表現和原因充分了解,對患者家屬進行疾病護理措施、治療方式、特點等方面宣教,在恢復期,應將患者治療前后病情進行比較,告知患者堅持服藥對疾病的影響,增強患者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認知,增加其服藥依從性,對患者進行社會交往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行為等方面培訓,同時向患者家屬講解配合治療的意義;(4)在患者出院時,對患者實施隨訪,給予患者家屬以及患者講解維持治療和預后之間的關系,其次包括定期復查目的、隨訪目的、識別復發先兆、避免復發等方面知識,同時教會患者家屬如何實施家庭護理措施,將精神分裂患者的姓名、電話、地址、病情、微信號進行記錄,每月對患者進行隨訪,了解每位患者的病情。
1.3觀察指標和相關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1)服藥依從性;(2)精神分裂疾病知識掌握度、用藥知識掌握度、康復鍛煉知識掌握度(每項總分100分,分數越高,掌握度越高);(3)干預后自我護理能力相關指標(采用ESCA量表評估,健康知識0~76分、自我責任感0~22分、自我概念0~28分、自護能力0~44分)的差異。依從率調查表由科室制作,服藥依從性總分為10分,評價高于9分代表完全依從;評價7~8分代表基本依從;評價低于7分代表不依從。服藥依從性=(完全依從+基本依從)/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取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統計學意義判定標準:P<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比較
路徑組患者服藥依從性顯著比普通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精神分裂疾病知識掌握度、用藥知識掌握度、康復鍛煉知識掌握度比較
路徑組精神分裂疾病知識掌握度、用藥知識掌握度、康復鍛煉知識掌握度顯著比普通組高,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相關指標比較
路徑組精神分裂患者干預后自我護理能力相關指標顯著優于普通組,P<0.05。見表3。
3討論
精神分裂為一種慢性、復發率高的精神疾病,同時也是危害人們健康的疾病,不僅易影響患者自身生活質量,還給患者家庭帶來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如何預防精神分裂癥復發為臨床重大難題。研究顯示,精神分裂患者自我效能跟其自我管理能力密切相關,為了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需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所謂臨床護理路徑,是根據每天標準護理計劃,為某類患者所制定的住院護理方案,具有預見性、目標性,患者可積極主動參與到護理計劃中,以獲得最佳護理服務。通過借助臨床護理路徑,將健康教育融入到路徑中以有序實現各個治療階段健康知識的宣教,可有效提高患者參與護理的積極性,并確保各項護理計劃和健康教育計劃的有效貫徹,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提升其自我護理能力,增強其治療的信心,有助于加速病情康復,預防復發。根據研究顯示,患者在實施護理路徑的過程中,通過對患者實施有計劃的健康教育,不僅使患者提高對精神分裂癥的分析和判斷能力,還增強了患者對藥物治療作用以及管理方式的認知,讓患者了解藥物能有效預防疾病復發,疾病復發和服藥依從性之間具有密切聯系、兩者相輔相成。而在護理路徑中,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鞏固和家屬支持密切相關,健康教育路徑中不僅包括對患者家屬的教育,還強調了患者家屬在患者治療和護理期間的鼓勵和支持作用,對于防止患者疾病復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路徑組患者服藥依從性顯著比普通組高,精神分裂疾病知識掌握度、用藥知識掌握度、康復鍛煉知識掌握度顯著比普通組高,干預后路徑組較之普通組自我護理能力相關指標改善更顯著,提示臨床護理路徑對精神分裂患者服藥依從性及健康教育效果的影響大,可有效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和健康知識掌握度,有利于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加速疾病康復,值得推廣。
(收稿日期:2017-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