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永華
[摘要]目的探討纖維支氣管鏡支氣管肺泡灌洗并局部注藥治療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的臨床效果。方法以隨機數字表法為分組依據,將2013年1月~2014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158例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的患者分為常規治療的對照組與纖維支氣管鏡支氣管肺泡灌洗并局部注藥治療的觀察組,每組各79例患者,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94.94%與81.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患者癥狀緩解時間、住院天數、治療后半年內就診次數方面,觀察組各項指標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氣水平及炎性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顯著改善(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纖維支氣管鏡支氣管肺泡灌洗并局部注藥治療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具有較為顯著的臨床優勢,值得廣泛開展。
[關鍵詞]纖維支氣管鏡;支氣管肺泡灌洗;局部注藥;支氣管擴張;感染
[中圖分類號]R56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17-205-04
支氣管擴張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臨床癥狀以慢性咳嗽且伴有大量濃痰、咯血為主。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加之老年患者自身抵抗力差,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的發生率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生率大大增加。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嚴重的不便。常規治療中,常常會出現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嚴重影響了治療效果。本文對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9例患者行纖維支氣管鏡支氣管肺泡灌洗并局部注藥治療的效果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時間范圍為2013年1月~2014年12月,患者的資料來源于此期間就診的158例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的患者,其中97例為男性,61例為女性,年齡在42~76歲范圍內,平均年齡為(60.2±1.3)歲,平均病程為(7.59±1.02)年。所有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咳嗽咳痰、咯血等癥狀。所有患者在充分了解本研究內容的基礎上,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并且以隨機數字表法為分組依據,將其分為常規治療的對照組與纖維支氣管鏡支氣管肺泡灌洗并局部注藥治療的觀察組,每組各79例患者。并且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統計學對比研究。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臨床納入標準 (1)有反復發作的咳嗽癥狀,并伴有大量的濃痰,合并反復咯血;(2)體溫升高,在38℃以上;(3)肺部聽診可聞及明顯的濕啰音;(4)肺部胸片或者CT檢查,可確診為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5)痰培養顯示有致病菌存在。
1.2.2臨床排除標準 (1)近半年內有進行過鼻、面部的手術;(2)各種原因導致的意識障礙;(3)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患者;(4)患有精神疾病,不能積極配合治療的患者;(5)活動性出血未能進行有效控制的患者。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的基礎治療,具體包括,給予患者氧氣吸入、應用祛痰藥、抗菌藥物、體位引流等。適當補液,以糾正酸堿失衡,給予患者營養支持。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行纖維支氣管鏡支氣管肺泡灌洗并局部注藥治療,具體方法為術前半小時,給予患者0.5mg阿托品肌注,在鼻粘膜、眼部注入利多卡因,待患者充分麻醉后,經由口或鼻置入纖維支氣管鏡至聲門部位。利用吸引管,將5~10mL的2%的利多卡因注入,麻醉支氣管粘膜等,在進行檢查的過程中,將支氣管內的分泌物與痰液吸出。根據判斷出的感染部位,在支氣管的開口處,利用支氣管鏡將溫度為37℃的生理鹽水高壓注入,并進行灌洗,每次生理鹽水的注入量為20~30mL。將液體注入后,停留片刻,再進行5~6次的反復抽吸。待痰液變得澄清后,注入藥物。4天完成一次治療。兩組患者均治療28d。
1.4效果評價
(1)以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的臨床治療效果為依據,其中,患者咳嗽咳痰癥狀顯著改善,體溫恢復正常,血常規指標正常,胸片檢查提示病灶被完全吸收,表示為治愈;患者體溫恢復至正常范圍,咳嗽咳痰癥狀明顯好轉,血常規基本正常,且胸片提示炎癥病灶的縮小范圍在50%以上,表示為有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均無顯著改善,且各項指標未恢復至正常水平,表示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治愈人數+有效人數)/總人數×100%。(2)觀察兩組患者癥狀消失的時間,包括體溫恢復正常、咳嗽咳痰消失、住院天數。對患者進行6治療后6個月的對方,記錄患者治療后半年內就診次數。(3)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氣水平,包括氧分壓(Pa2.)、二氧化碳分壓(PaCO2)。(4)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炎性因子的變化,包括白細胞計數(WBC)、血清C反應蛋白(CRP)。
1.5統計學處理
將所獲得的數據集中歸類,錄入數據庫。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f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94.94%與81.01%,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方面比較
在體溫恢復正常、住院天數及治療后半年內就診次數方面,觀察組患者均顯著少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氣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氣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顯著改善(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炎性指標水平比較分析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炎性指標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顯著改善(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支氣管擴張是臨床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該病常常繼發于支氣管的堵塞與呼吸道的感染,特別是兒童期百日咳、青年期的麻疹后的支氣管肺炎等,使支氣管的管壁被破壞,從而造成管腔發生變形、擴張等。支氣管擴張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慢性且長期的咳嗽、伴有大量的濃痰、反復咯血等。同時,長期且反復的感染會降低患者呼吸道內纖毛對異物的清除作用,使支氣管堵塞的發生率大大增加,導致患者容易發生感染,或者感染持續存在。而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大大提高了臨床治療的難度。臨床治療支氣管擴張疾病的關鍵是保證呼吸道的引流通暢與積極有效的抗菌治療。其中保證呼吸道的通暢可通過應用祛痰藥物將膿液稀釋后,利用一系列物理或藥物的方法,促進痰液的排出。抗菌治療可為患者應用抗菌藥物,從而達到抑制感染的作用。兩者聯合應用,共同奏效,從而達到減少感染,抑制全身癥狀的目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常規的抗生素藥物治療,不能將藥物有效且充分的直達病灶,抗菌效果有限,加之耐藥菌的出現,使治療效果大大受限。纖維支氣管鏡是目前常用的微創診療技術,利用該技術進行肺泡的灌洗具有較為顯著的優勢:(1)利用纖維支氣管鏡的監視作用,能夠將生理鹽水直接送至肺泡內進行灌洗,并注入藥物,能夠將細菌有效的清除,從而達到抑制感染的目的。(2)肺泡灌洗后所得的液體,通過進行細菌學檢查,能夠對患者的感染菌進行分析和判斷,對臨床合理選擇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3)利用該技術進行輔助治療,能夠對肺部進行全面的觀察,甚至細小的病變也可觀察到,能夠將藥物更好的送至患處,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并且該操作簡單、對患者的損傷小、安全性高,在患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實施纖維支氣管鏡支氣管肺泡灌洗并局部注藥治療,結果顯示,該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4.94%,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其原因,通過纖維支氣管鏡進行支氣管肺泡灌洗,能夠將呼吸道深處的膿液、分泌物等有效清除,并在感染灶注入藥物,提高了治療的針對性與局部的藥物濃度,從而提高了抑菌的有效性。從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炎性指標的變化水平中,也可看出該方法對控制感染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從表2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住院天數、治療后半年內就診次數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纖維支氣管鏡支氣管肺泡灌洗并局部注藥治療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并減少復發次數,這也與該治療方法具有針對性、高效行的抑菌效果有關。從表3中可以看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均有顯著改善,且較對照組優勢明顯(P<0.05),這提示支氣管鏡能夠將呼吸道內的分泌物清除,保證了通暢性,改善了肺的通氣與換氣功能,糾正了二氧化碳潴留、低氧血癥等癥狀。
但需要明確指出的是,纖維支氣管鏡技術雖然是微創技術,但也會對患者產生一定的損傷,因此在臨床操作過程中,需要醫生具備熟練的技術操作水平,術前麻醉工作一定要準備充分,特別是對支氣管與咽喉黏膜進行麻醉時,一定要保證麻醉的充分,動作一定要輕柔,表面增加對支氣管或肺泡黏膜的進一步損傷。灌洗速度要緩慢且均勻,當注入20~30mL后,進行一次抽吸,避免灌洗液達到健康的肺部,囑患者在灌洗過程中輕咳,積極配合抽吸,注藥時囑患者盡量控制咳嗽,并臥床休息,保證灌洗液在支氣管內的停留時間更為長久。術前、術中及術后監測好患者的血壓及心電圖情況,并給予患者低流量吸氧,保證患者病情的穩定。
綜上所述,纖維支氣管鏡支氣管肺泡灌洗并局部注藥治療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具有較為顯著的臨床優勢,值得廣泛開展。
(收稿日期:201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