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良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0.42
摘要 目的:探討全胸腔鏡微創治療和開胸肺葉切除治療在早期肺癌患者近遠期療效的比較。方法:收治早期肺癌患者50例,隨機平分為開胸組和胸腔鏡組。開胸組前者行開胸肺葉切除治療,胸腔鏡組行全胸腔鏡微創治療,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胸腔鏡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時間、術后VAS評分、術后住院時間均低于開胸組(P<0.05)。胸腔鏡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0.0%,顯著低于開胸組的52.0%(P<0.05)。結論:在早期肺癌患者治療中,全胸腔鏡微創治療的創傷性較小,術后并發癥少,安全可靠。
關鍵詞 早期肺癌;全胸腔鏡微創治療;開胸肺葉切除治療
肺癌屬于肺部常見惡性腫瘤,其治療方法以手術切除最為有效。開胸肺葉切除手術能夠徹底地切除腫塊,效果理想,但是手術創傷較大,術后出現較多并發癥。因此,如何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成為當前手術治療的難點、突破點。近年來,胸腔鏡微創手術不斷應用,是提高手術治療效果的潛在的理想方案。本文將探討全胸腔鏡微創治療、開胸肺葉切除治療在早期肺癌患者中的應用對比,結果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早期肺癌患者50例,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開胸組(n=25)和胸腔鏡組(n=25)。開胸組:男16例,女9例,年齡36~77歲,平均(56.5±4.9)歲;腫塊直徑0.9~4.8 cm,平均(2.4±0.81cm;腫瘤位置:右肺上葉7例,右肺下葉3例,左肺上葉4例,左肺下葉11例。胸腔鏡組:男17例,女8例,年齡38~75歲,平均(56.0±4.6)歲;腫塊直徑0.9~4.4 cm,平均(23.±0.7)cm;腫瘤位置:右肺上葉7例,右肺下葉4例,左肺上葉4例,左肺下葉10例。對比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入組標準:①經病理診斷確認;②意識正常;③未發現腫瘤遠處轉移;④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存在肺部手術史者;②手術前檢驗結果顯示縱隔淋巴結陽性;③合并嚴重基礎疾病;④曾實施藥物化療者;⑤臨床資料丟失者。
方法:50例患者均采取雙腔氣管插管全麻處理,健側臥位,實行單肺通氣。胸腔鏡組所有操作均于全胸腔鏡下進行,采用全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治療。25例患者采用3孔法切口,在第4、5肋間腋前線確定手術操作口,切口長度3.5~4.5 cm。在不置入開胸器下小心地撐開患者的肋骨;手術輔助操作口選擇在第7、8肋間肩胛骨下角線,其切口長度約1.5 cm。開胸組采用開胸肺葉切除術治療。在后外側行15 cm左右的切口,切斷部分背闊肌前緣、前鋸肌前緣,在第4、5肋間小心地進入患者胸部,以開胸器撐開患者肋骨間隙,根據手術的實際需要切除或不切除肋骨,并于直視下將肺葉切除。結束手術后,對50例患者實施淋巴結清掃術。
觀察指標:①兩組手術效果比較:清掃淋巴結數、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時間、術后VAS評分、術后住院時間。其中VAS疼痛評分采取0~10分評分制,0~3分屬于輕度疼痛,能夠忍受,不影響休息;4~6分屬于中度疼痛,會影響睡眠;7~10分屬于重度疼痛,疼痛難忍,影響睡眠、食欲。②術后并發癥情況。③術后隨訪,統計患者3年生存率(OS)、無瘤生存(FS)、無遠處轉移生存(DMFS)、無局部區域復發生存(LRFS)。
統計學方法:本文采用SPSS 20.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X2檢驗。P<0.05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手術效果的比較:胸腔鏡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時間、術后VAS評分、術后住院時間均低于開胸組(P<0.05),見表1。
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的比較:胸腔鏡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0.0%,顯著低于開胸組的52.0%(P<0.05),見表2。
兩組遠期生存狀況的對比:胸腔鏡組的3年OS例數、FS例數、DMFS例數、LRFS例數以及復發例數與開胸組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論
隨著居民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環境污染、工業污染等問題的持續發生,我國肺癌發生率呈現持續升高趨勢,且因為肺組織血液供應系統豐富,在這樣的環境下癌細胞會很容易發生血行轉移,進而引發巨大危害。手術治療則是本病有效的治療方案。
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胸腔鏡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時間、術后VAS評分、術后住院時間顯著地低于開胸組(P<0.05)。這是因為開胸組對患者的創傷更大,術后疼痛明顯,影響術后恢復的時間。而胸腔鏡組手術切口美觀,對患者創傷小,術后疼痛感方面具有優勢,有助于術后恢復,術后住院時間偏少。胸腔鏡組術后并發癥率僅20.0%,顯著低于開胸組的52.0%(P<0.05),兩者術后并發癥率存在差異。主要是由于開胸手術是對患者行胸部后外側切開,此過程要切斷前鋸肌、背闊肌以及一部分肋骨,進而使呼吸功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由于開胸手術創傷性更大,術后疼痛感更強,這使患者的咳嗽排痰的能力受限,使痰液不能正常排出,繼而引發肺炎、肺不張等并發癥。開胸手術創傷大,導致患者體內炎癥相關因子水平升高,繼而引發廣泛性炎癥、多器官損傷、感染性休克等其他并發癥。而胸腔鏡手術對患者的創傷更小,對患者的周圍器官、免疫功能等影響小,有助于身體機能盡快恢復,增強自身免疫能力,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兩組遠期療效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傳統開胸肺葉切除術與全胸腔鏡微創治療均具有良好的根治效果,效果相似。
綜上所述,在早期肺癌患者治療中,全胸腔鏡微創治療的創傷性較小,術后并發癥少,安全可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