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劍鋒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0.46
摘要 目的:探討在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后使用數字化胸腔引流系統,促進患者早期快速康復的意義。方法:收治接受全胸腔鏡肺葉切除的患者102例,隨機分3組。A組采用常規胸腔閉式引流;B組采用常規胸腔閉式引流,接床旁持續低負壓吸引;C組采用數字化胸腔閉式引流。比較3組相關指標。結果:3組患者在引流管拔除時間,平均住院日,接受程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數字化胸腔引流系統在促進微創肺葉切除術后早期快速康復中可以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有利于患者早期拔管,減少術后并發癥,減少平均住院日。
關鍵詞 數字化胸腔引流系統;肺葉切除;快速康復
胸腔侵入性手術后常規放置引流管,排除術后胸腔積液積氣,是經典的操作規程。很多學者都在嘗試改進胸腔引流技術,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我科引進了Medela Thopaz drain,Digital chest drainage(DCD)systems,對促進術后早期拔管、快速康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全胸腔鏡肺葉切除患者120例,排除以下情況:①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②術前低蛋白血癥未糾正;③術前凝血功能異常未糾正;④彌漫性肺氣腫肺大皰,肺實質成分差;⑤術中胸膜粘連嚴重;⑥術后支氣管胸膜瘺或胸腔感染、膿胸;⑦術后胸腔出血再次手術。患者隨機分A、B、C 3組,每組40例,按上述標準排除相關患者后,A組35例,B組33例,C組34例。3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切除肺葉的部位、清掃的淋巴結數量、病理類型等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引流管處理:A組采用常規胸腔閉式引流,引流量液體≤150 mL/d,無氣體引出時拔管;B組采用常規胸腔閉式引流,接床旁持續低負壓吸引,引流量液體≤300 mL/d,和/或少量非持續漏氣時拔管;C組采用數字化胸腔閉式引流裝置,引流量液體4300 mL/d,和/或漏氣量420mL/h,持續8h以上拔管。
觀察指標: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平均住院日、患者接受程度評分(非常滿意=5分,滿意=4分,一般=3分,差=2分,極差=1分)、術后并發癥[肺部感染、肺不張、殘腔(拔管后第1天,第7天)、皮下縱隔氣腫及拔管后中等量及以上的胸腔積液]的發生率。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采用X2、t檢驗進行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C組患者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平均住院日明顯縮短,患者體驗明顯優于A、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C組術后肺不張、拔管后殘腔發生率、皮下氣腫、中等量及以上胸腔積液發生率較A、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有明顯優勢。各組術后發肺部、胸腔內感染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表3。
討論
全胸腔鏡手術以其更小的創傷,更輕的痛苦,媲美甚至更優于傳統手術的效果,在近幾年得以廣泛地開展,被廣大醫生和患者接受,同時伴隨的快速外科康復理念及相關技術成為研究的熱點。胸腔引流管是胸外科手術后必備的,傳統的胸管連接水封瓶,依靠自然重力作用引流液體,胸內外壓力差引流氣體,其拔除時機是引流量液體≤100 mL/d,無氣體引出。但臨床工作中由于醫護人員的經驗及理念不同,何時拔除胸管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過早和過晚拔除胸管均不利于患者快速康復。很多學者都在嘗試改進胸腔引流技術,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因此術后胸管拔管的時機,胸管導致的疼痛、術后并發癥等矛盾顯得更為突出。
水封瓶存在以下不足:①對護理管理要求高,水封瓶不能傾倒、不能高于引流管口,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患者活動;②對氣體引流計量不精準,醫護人員只能依靠觀察氣泡逸出來估判是否有漏氣;③負壓引流時需要連接墻上中心負壓系統,負壓不穩定,不能精細調節負壓大小,噪音大,限制了患者活動范圍。
Medela Thopaz drain,DCD systems是一便攜的負壓引流裝置,連接胸管后,可以主動、精準地產生可控可調的負壓,持續引流胸腔內的液/氣體,并能精準計算引流量和術后漏氣速率,能提供術后完整的引流數字化記錄,供醫護人員參考,為拔管時機提供客觀參考依據;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胸管引流監測功能,能有效防止胸管堵塞、意外滑脫等不良事件。該裝置引流不依賴自然重力和胸內外自然壓力差,且能抗反流,因此不受體位的影響,基本不影響患者活動,見圖1。
從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到,3組患者在術后肺部感染/胸腔感染項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患者術后肺部感染/胸腔感染的發生可能由其他的因素所致。C組患者在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平均住院日、患者接受程度評分、術后肺不張、殘腔、皮下縱隔氣腫及拔管后中等量及以上的胸腔積液的發生率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使用DCD系統明顯優于傳統的自然重力引流及普通負壓引流。我們分析有以下因素對患者的快速恢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①持續精準的負壓吸引:持續產生的負壓對改善胸內積液積氣的排除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有利于術后余肺的擴張,消除了術后導致胸內負壓增加、滲液增多的關鍵不利因素,術后滲液量明顯減少。②避免了胸內壓的波動:胸內積氣是導致肺不張的重要因素,而胸內壓的波動越大,肺創面漏氣的時間越長。DCD系統能維持精準的負壓水平,徹底改善了胸內壓的波動,因此,有利于減少肺創面漏氣,促進創面愈合。③DCD系統能主動監測,沖洗管道,保持引流的通暢,從而有效減少皮下縱隔氣腫的發生。④早期肺復張有利于術后胸膜自我粘連,消滅了潛在的解剖腔隙,減少了拔管后再次發生胸腔積液的可能性。⑤該裝置輕便,移動性好,不影響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有利于術后肺功能的恢復。⑥根據2011年ESTS、AATS、STS、GTSC發表的針對胸腔管理的聯合指南,我們將DCD負壓值設定在10~20 cmH2O,將拔管指征設定為引流量液體≤300 mL/d,和/或漏氣量≤20mL/h,持續8h。實踐證明,將標準數字化,有利與醫護人員判斷拔管時機的可靠性、精準性,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干擾,安全可靠。⑦因其便攜、靜音,對患者康復運動、睡眠影響甚微,患者接受性高,術后精神狀態較為愉悅,有利于快速康復。
DCD為醫護人員提供了精準的主動負壓治療,數字化、圖形化客觀的引流數據管理,使結果判斷標準統一化,并與國際標準接軌;操作簡便,智能報警,減少工作強度,工作安全性提高,提高病床周轉率。對患者則有利于早期拔管,改善了術后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風險,減少住院時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