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隆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0.49
摘要 目的:分析貝那普利和苯磺酸氨氯地平聯合治療高血壓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收治高血壓患者140例,平分兩組。對照組采取貝那普利治療,聯合組采取貝那普利聯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療,對比兩組療效。結果: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92.86%,較對照組更高(X2=7.65,P<0.05);治療后聯合組有相對更低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貝那普利聯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療高血壓的效果確切,且更有利于患者的血壓控制。
關鍵詞 貝那普利;苯磺酸氨氯地平;高血壓
高血壓病是指在靜息狀態下患者的收縮壓≥140 mmHg或舒張壓/>90 mmHg的一種病態情況。此類患者大多伴隨不同程度的糖代謝紊亂、高血脂等,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不利影響。如何有效控制血壓、改善患者療效,已經成為臨床上的重點關注問題。本文通過對比,研究貝那普利和苯磺酸氨氯地平聯合應用的具體效果,詳情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高血壓患者14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70例和聯合組70例。排除存在腎功能損傷、合并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腦卒中、糖尿病及肝功能異常者。對照組中男38例,女32例,年齡42~74歲,平均(58.43±5.39)歲,平均病程(4.39±1.09)年;聯合組患者中男37例,女33例,患者年齡44~75歲,平均(59.32±4.75)歲,平均病程(4.87±1.36)年。兩組患者的所有基線資料采取統計學軟件予以分析后,證實存在高可比性(P>0.05)。入選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倫理學要求。
方法:對照組予以貝那普利治療,初始劑量10 mg/d,若血壓控制效果不顯著則增加藥物劑量20 mg/d,2次/d;聯合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療,初始劑量5 mg/d,并根據血壓控制情況上調至10 mg/d,2次/d。治療2個月后評估療效。
觀察指標:①顯效:以血壓下降至正常范圍、舒張壓下降/>20mmHg;②有效:血壓下降10~19 mmHg或降至正常水平;③無效:治療前后血壓水平變化不大且各項臨床體征無明顯改善。總有效=顯效+有效。同時對比兩組前后的血壓水平。
統計學方法:所有涉及的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的組間對比分別予以X2檢驗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對比:兩組治療前的收縮壓及舒張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壓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療后聯合組有相對更低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對比:聯合組中顯效39例(55.71%),有效26例(37.14%),無效5例(7.14%),治療總有效率92.86%;對照組患者中顯效33例(47.14%),有效23例(32.86%),無效14例(20.00%),總有效率80.00%。對比后發現聯合組有相對更高的治療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65,P<0.05)。
討論
現階段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多樣且多數可在短期內生效,但藥物的持續時間短,且長期服用可能存在藥物依賴而增加不良反應風險。貝那普利屬于一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可作用于周邊組織,通過抑制作用幫助控制多肽物質生成,降低血管周圍阻力和收縮幅度。但貝那普利的作用時間普遍較長、不利于病情康復。苯磺酸屬于鈣阻滯劑,可直接作用于冠狀動脈平滑肌,促使心肌舒張、增加心肌充盈量,且能夠通過作用于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幫助改善纖溶平衡。兩種藥物聯合應用不僅能有效縮短起效時間,也能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且可降低尿蛋白排泄量、逆轉左室肥厚,在發揮快速安全降壓作用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治療安全性。筆者在本研究中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兩組治療前的收縮壓及舒張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有相對更低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且聯合組有更高的治療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袁榮華所持觀點一致。
綜合上述,高血壓患者予以貝那普利聯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療的效果確切,有更高的治療有效率和更滿意的血壓控制效果,可推廣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