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國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0.58
摘要 目的:探討中藥外敷治療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方法:收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80例,隨機分成中醫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中醫組采用中藥外敷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中醫組關節腫脹指數、關節疼痛指數、關節活動障礙指數均優于對照組,關節晨僵時間和雙手握力程度高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中藥外敷治療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 中藥外敷;關節炎;效果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臨床常見病癥之一,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帶來了許多影響。常見治療方法為服藥治療,如消炎藥、激素類藥物等,但長期服用會給患者身體帶來其他不良反應,也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了進一步損害。對此,為改善這一問題,本文將中藥外敷治療作為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8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中醫組與對照組,兩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25~75歲,病程6個月~3年;中醫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26~75歲,病程7個月~3年。排除標準:患有心血管疾病、關節畸形、精神疾病、對藥物有過敏反應患者妊娠期女性及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在臨床基礎性資料的比較上,兩組患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方法:①對照組患者采用臨床常規治療,包括:將濃度0.9%劑量250 mL的氯化鈉注射液與8 00萬u的青霉素混合靜脈滴注,1次/d;口服藥物選擇氯酚酸鈉緩釋片,口服劑量為每次75 mg/次,1次/d,連續用藥20 d。②中醫組患者采用中藥外敷的方式進行治療,治療方式:應用中醫辨證治療法進行治療,對濕熱痹阻型患者,采用川烏、紅花、狗脊、大黃、元胡、威靈仙、川烏、葛根、白芍;對寒熱錯雜證患者,采用威靈仙、赤白芍、元胡、雷公藤、狗脊、丁香;對寒濕痹阻型患者,采用川烏、桑寄生、丹參、制乳香、桂枝、川斷;按照分型配方將所有藥物研制成粉末,最后倒入適量甘油、白醋及南酒進行混合攪拌。先將3%的氮酮涂抹于患者的阿是穴部位,2 h后將已調制好的藥物用無紡布進行包裹,熱敷于阿是穴,用醫用膠帶做好固定,在24 h后將紗布進行更換。熱敷頻率1次/d,間隔1 d進行1次,療程20 d。
觀察指標:臨床療效觀察指標主要包括關節腫脹指數、關節疼痛指數、關節活動障礙指數、晨僵時間、雙手握力時間。患者的關節腫脹指數、關節疼痛指數、關節活動障礙指數3項指標的指數評分范圍在0~3分,0分為無癥狀;1分為偶爾出現不良癥狀;2分為關節不適感覺強烈,影響到日常生活;3分為癥狀嚴重。患者雙手握力狀況及晨僵時間的觀察方式主要采用水銀柱血壓計進行測量,選擇將氣囊充至25 mmHg,觀察患者雙手的平均指數。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5.0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在治療前,中醫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指數結果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中醫組患者的關節腫脹指數、關節疼痛指數、關節活動障礙指數均優于對照組患者,且中醫組患者的關節晨僵時間和雙手握力程度也要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理機制十分復雜,是因患者的抗原體、血清、黏附分子等出現異常病變所致,使得患者的軟骨層受到損害,最后導致關節功能出現問題。醫學報道提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因素可能還與遺傳因素有關,若出生時即攜帶HLA抗原,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概率更大。而在中醫臨床中,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理機制是由脾胃虛弱、風寒濕氣等痹癥所引起,導致患者體內出現血瘀阻滯,經絡堵塞,局部關節出現血脈不暢,最后引發關節疼痛及關節腫脹。因此,在中醫范疇中,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原理是由血瘀引發,所以在臨床治療上,關鍵在于通經散瘀、消腫化瘀等。
本研究應用了中藥外敷的方式治療該疾病,其中藥配方主要包括川烏、紅花、狗脊、大黃、元胡、威靈仙、元胡、雷公藤、狗脊、丁香等,這些配方藥物均具有顯著的散瘀功能,能夠通過對關節部位的局部外敷達到加快瘀血散開、改善關節腫脹程度等功效,并在長期使用后,能夠顯著改善關節的靈敏度,使患者病癥盡早痊愈。在本次研究中發現,應用中藥外敷的中藥組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優于應用常規治療方案的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針對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用中藥外敷法進行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適癥狀,提升關節靈活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