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熊
目前,進行農業技術服務的企業多數還是那些以產品銷售為主,技術服務輔助銷售的農業企業。不過,現在市場上也開始出現了一些不以產品銷售為主,單以技術服務為主的公司,但由于受到服務對象、田間管理人員專業化的缺失,承擔著巨大風險。
現在誰都清楚,農村勞動力匱乏,農業要想實現現代化,要么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要么就是采用先進的農業機械代替人工,把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降到最低。從這些年農業規模化經營看,大家失敗的原因,主要還是人員的問題。看著那些在電視鏡頭前,像模像樣地告訴電視觀眾,某人一腔熱血,回報社會,把老鄉土地成片流轉,讓周邊的農民轉變成農業工人,真不知道他們心里委屈又要向誰訴說呢?
在我國農業工人還沒有培養標準之前,在我國農業機械還沒有普及之前,農業種植肯定就離不開在田間地頭工作的一線產業農民。再好的農業服務技術,沒有人使之落地,或者他們仍然按著自己的方式和節奏種植,結果只能是失敗。
種水稻的農民除了工資,還會把水稻偷運回家,嚇得董事長事無巨細,買個掃帚都要自己簽字,累不累呀?種經濟作物的農民,把應該用到田間的農業投入品,減少用量,節省下來的產品用到自家地里,是攝像頭能管得住的嗎?幾百畝的桃園,聲稱只收獲了10萬斤桃子,請問,那一顆樹上才長幾個桃子嗎?否則那些桃子去哪兒了?是被農民自己賣了,還是被人摘了,或者是來不及采收,落地上了呢?大多數懷有農業情懷的人含淚離開,到底問題出在哪?
要想把農民變成產業農民,首先,農民不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工作,除了給農場干活,自己家地里還得打理,這種情況,他們不會專心工作,應該投的投入品也很難保證按時,定量施用。其次,農民必須有學習能力,能夠按照專業公司提供的農業種植方案,嚴格執行。再次,服務對象和技術提供方必須現場駐人,進行過程監督,否則達不到與其目標,雙方均會遭受損失。最后,農業技術服務方最好能夠把技術服務方案和現場田間管理作為統一的農業服務接管,否則技術方案的落地將會有所折扣。
農業技術服務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剛剛開始,越來越多公司進入到這個行業來,它不同于以往的以產品銷售為目的的技術服務,那種技術服務不夠全面、客觀,僅限于把產品銷售完成。以“農業技術服務+產品推薦+田間管理服務”為主的新型服務模式,這才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新需求。優秀技術、合格產品、專業化農業是未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三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