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焦自宣
8月14日,由中農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2018年東北鄉村振興創富大會暨中國農資——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論壇”在大連成功舉辦。來自農業農村部、大連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和多家合作企業的專家領導,以及種植農場主、合作社和經銷商代表們,共120余人與會。會上,中國農資——社會化服務體系正式上線。
隨著國家土地流轉速度加快,越來越多的種植大戶、農場主和不同規模種植者陸續涌現,農資行業的服務群體發生了變化,農資企業傳統的營銷模式受到了挑戰。同時,國內肥料行業的產能過剩導致行業需求不振、賒銷問題嚴重,經銷商的資金壓力增大,而頻發的農產品滯銷問題也讓不少農戶頭疼不已。
“諸多痛點對農資企業、經銷商乃至農民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提供了嶄新的發展機遇。”中農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秦燕表示,從供給側改革到鄉村振興戰略,我國政府對三農問題空前重視。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土地流轉進程加快,新型農民不斷涌現,社會資本積極涌入,我國農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中農控股清晰地認識到當前農業發展的大趨勢,在2014年5月便著手建立了第一家中國農資智能配肥站,并在這幾年里不斷發展壯大。2017年已建成智能配肥站64家,液體配肥中心8家,液體加肥站38家,涉及區域和作物遍布全國,形成了中國農資智能配肥體系。其間,中農控股更是不斷做加法,融入了農村金融、植保飛防、水肥一體化、有機肥微工廠等多項服務內容,持續豐富中國農資智能體系的服務內容。未來,中農控股還將在育秧盤、高校深造、農產品價格保險和金融、現代農業服務中心旗艦店建設等服務領域持續發力。
中農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孫希園也表示,新的農業發展形勢下,企業的經營模式需要及時創新和轉變,但任何模式沒有精準的服務都會夭折。中農控股搭建中國農資現代農業服務平臺就是將兩者結合,通過生產、生活、公關、金融四方面服務,精準服務農戶,讓農戶能夠切實獲利。同時,中農控股還利用自身資源優勢,不斷進行資源整合,將更多地資源融入到服務中來,努力打造出更符合當前市場運作模式的服務體系。
可以看出來,中農控股作為中國農資行業的“國家隊”和國家調控化肥市場、落實惠農政策重要抓手,始終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為基本使命,很早便在多點布局,構建起了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雛形。經過幾年的不斷完善,終于宣告了中國農資——社會化服務體系正式上線。
據了解,中農控股核心的中國農資智能配肥體系由智能配肥站和液體加肥站組成。其中,智能配肥站以測土配方施肥為指導,在基層設立的集生產、研發、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基層服務站;液體加肥站主要服務于經濟作物區,縮短了液體肥運輸距離、減少了包裝成本、豐富了產品種類。
大連市供銷社農家樂公司總經理郝守亮就是中國農資——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參與者和受益者。他告訴記者,為適應農民農資需求的新變化,探索農資經營新模式,強化為農服務功能,2014年底,公司與中農控股合作,啟動了測土配方智能配肥項目。先后引進了智能配肥機,建設了測土化驗室和生產車間,實行精準化管理,建立測土配方施肥一體式服務體系,向農民提供數字化、智能化的配肥直供服務,指導農民科學施肥。通過科學指導改變農民盲目的施肥習慣,實行因土壤類別、因作物需求、因農戶需要施肥,真正做到一塊地一配方、一袋肥一加工,缺啥補啥、缺多少補多少,做到種地施肥真正的“私人訂制"。截止到目前已測得土樣數據1.98萬份,輻射土地約21萬畝,開展農化服務講座350余場,受益農戶1.2萬戶,解決了農資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表揚。
“傳統農資行業有淡旺季之分,而現代綜合農資服務商沒有淡旺季。”鄂爾多斯現代農業服務中心的站長賈建軍認為,新的市場形勢下,農資經銷商也要轉型升級,準確定位服務群體,將傳統的老客戶發展為精準客戶,為其提供更加全面的智能化服務,從而增加用戶黏性,而這就需要尋求上游資源的幫助。中農控股作為農資行業的“國家隊”,擁有過硬的口碑和良好的信譽度,其建立的智能服務體系,直切行業痛點,是不可多得的合作伙伴。
會上,為感謝中農控股對自身發展的扶持和幫助,及對當地農業發展所做的貢獻,鄂爾多斯現代農業服務中心為中農控股送上了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