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勝
(廣西農墾國有大明山農場,廣西 上林 530500)
上林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以下簡稱“廣西”)大明山東麓,茶園多分布在海拔500~800m高度的山地、丘陵地帶,北回歸線穿過,自然生態條件優越,全年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壤非常肥沃,含有大量的機物質。20世紀50年代開始種植茶葉,20世紀70年代末茶葉發展達到頂峰,成為廣西當時最大的紅碎茶出口地,至今已經有60多年的茶葉種植和生產歷史。目前,榮獲“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國家生態示范區的上林縣圍繞“生態為本、綠色崛起、旅游興縣、共享小康”的發展目標定位,把茶葉產業作為上林縣綠色崛起、高效特色農業做大做強。
目前,上林縣現有茶園面積約6000hm2,茶園主要分布在白圩、明亮、大豐、西燕、巷賢和塘紅等6個鄉鎮,以種植安塘種、福云6號、福鼎大豪、金萱和金牡丹等品種為主。2016年,全縣生產干茶300t,產值約2000多萬元,全縣共有茶葉加工企業和小作坊約20多家。其中,QS(生產許可證)認證企業有4家,形成了名優綠茶、紅茶為主,烏龍茶、黑茶為輔的產品格局。
2.1“兩低”,即667m2產量低、效益低
全縣現有茶園中,大多數是20多年以上的老茶園,年平均667m2產干茶約35kg,低于全國平均產量水平[1]。
2.2“三少”,即良種少、人均面積少、名優茶少
全縣人均占有茶林面積0.02m2,良種比率不到45.0%。2016年,全縣名優茶產量約30t,僅占總產量的10.0%,遠低于全國的27.2%。茶園面積少而分散,無法形成集約化生產管理,茶葉品質得不到保障。
上林縣茶葉企業中較有影響的企業有大明山制茶有限公司、云霧和萬古茶廠等,由于市場營銷力度不夠、科技投入不足等因素,科技含量較低,制茶工藝不高,產品研發力量不足,綜合實力普遍不強,難以解決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示范帶動作用不夠明顯。
相對于全國等發達地區,上林縣茶葉加工設備仍較為落后,先進設備少,機械化水平不高,加工能力相對不足,致使上林縣茶葉產品質量不能快速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縣僅有加工廠房4座,茶葉小作坊5家,各類加工機械90臺(套),嚴重配套不全,不能滿足全面提升茶葉品質的要求。
全縣名優茶加工大部分仍屬于半手工制作,加工機制仍處于初始階段,難以開發高端茶品及其系列產品,茶葉產品深加工處于空白狀態,進而導致上林縣茶產業未能真正走上科技興茶的軌道。
充分利用上林縣良好的自然環境資源,進一步挖掘和發揮現有宜茶的山地資源、人才資源和信息資源,對重點發展區域和輻射區域要一次性做好區域發展規劃,積極實施“退桉種茶”等產業調整政策,大力發展名優質茶產業,將桉樹退出1/3(即坡地部分)發展名優茶產業,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不愿種茶或無力開發的,按照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做好土地流轉,采取強有力措施,確保全縣名優茶種植面積0.33萬hm2的目標任務完成。
近年來,國內外市場普通茶供大于求、價格低,但有機茶銷售量卻快速增長,這是市場發展大趨勢。上林縣生態環境優良,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病蟲害少,具有生產有機茶的優越條件。縣委、縣政府要劃定茶葉生產區及輻射區,對主產區實行生態保護政策,確保主產區種植茶葉不受到污染,特別是用于生產高端茶品的地區,更要予以重點保護。同時,大力推廣良種茶樹,著力老茶園的更新改造,發展縣內優良品種,對茶園實行科學化、標準化的種植管理,形成優質高產的有機茶產業,強力推進名優茶產業發展,著力建設“名優茶產業園區”。新建茶園要做到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發展生態茶產業,開發種植要考慮運輸便利、采摘方便,連片開發,確保開發質量和種植效益。
政府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一是在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支持,統籌產業的發展,全縣茶葉產業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分戶開發、培育大戶,達到散戶連接、大戶整合、大戶示范,突出效益的目標;二是引進國家級龍頭企業或投資商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形成了龍頭引領、協會助推、全員共建的現代農業產業推進體系,讓上林茶業產業走上了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之路,成為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三是要加強技術培訓,從開發建園、良種栽培、加工制作著手,提高茶葉科技含量,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技術保障;四是鼓勵茶葉生產、流通企業走品牌戰略,按“扶優、扶強、扶大”原則,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帶動力強的企業。在茶產業進入全面發展時期,要一手抓市場營銷、一手抓開發規模、一手抓產品質量,合力打造上林名優茶品牌。
實施“品牌開拓市場”戰略,運用現代品牌策劃營銷手段,提升上林優質茶品牌的知名度、影響力,增強品牌發展活力和品牌產品開拓市場的能力。一是組織舉辦多樣化的品牌推介活動;二是舉辦茶葉品評活動,提高產品質量;三是通過各類媒體,多方位宣傳;四是強化管理,建立產品質量監管機制;五是要在思想上拒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用心培育好品牌和成熟的市場。
用獨特的文化背景和內涵體現上林茶不同的文化韻味和獨特品味。一是設計出富有品牌特性的作品,使作為上林茶文化傳播載體的產品包裝具有觀賞性、實用性,甚至收藏性。二是增強茶文化底蘊,完善品牌文化的體系建設。開展民俗、民間文化研究,如茶歌、詩詞等,以書、文,豐富、弘揚茶文化,促進品牌的建設和氛圍的鋪墊。三是與民族風情游相結合。如上林生態旅游養生和葵花文化旅游節,少數民族民間節日“石門龍母節”“萬壽節”“渡河公節”等,進而達到茶葉品牌建設、旅游經濟聯動發展的雙贏。四是以茶會友。通過辦茶文化節、交易會等活動形式,傳播茶文化,鞏固培養新的茶葉消費群體、經濟增長點。五是建設現代生態茶園為旅游觀光地。以茶園茶葉“觀、聞、采、制、品、購”消費方式為引導,寓教于樂、寄情于景。同時,充分發揮茶葉含硒、鍶、鋅等人身所需的多種營養元素的特征,運用現代科技,生產系列茶飲品、茶食品、茶用品和旅游產品,帶動茶文化、茶旅游產業發展,不斷延伸茶葉的產業鏈,充分利用茶葉的副產品,提高茶產品的附加值,進一步做精、做強、做大茶產業[1]。
一是各職能部門精心組織、通力合作、協調配合,結合實際,把茶產業發展擺上新的議事、干事日程,作為新農村建設、結合創建廣西20個特色旅游名縣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工作來推進。二是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打牢產業基礎,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入茶產業發展。三是金融部門要加大對茶產業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四是縣財政每年要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茶產業,推進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1]包小村,蔡正安,黃靜.茶葉市場謀略[M].2版.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