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魏萌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18年前,曹志華從江蘇供銷社系統調入地方農資公司。那時,公司主要依靠基礎肥料的調撥差價艱難度日,年虧損額高達百萬元。在曹志華的運籌帷幄之下,脫胎于農資公司的江蘇通聯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不僅探索出一條轉型升級的新道路,還幫助當地農民把“泥飯碗”鑄成了“金飯碗”。
出于土地成本攀升、化肥農藥漲價、糧食價格下跌、極端天氣頻發等因素的疊加,農業種植效益經常出現波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不僅看天吃飯,還時刻感受著農產品市場的陰晴冷暖。由于獲取信息的能力普遍較差,農民常常對種植哪種作物、如何科學種植感到盲從,從而走進增產不增收的怪圈。
為了幫助農民分析市場變化,降低種植風險,曹志華積極奔走,使通聯公司的信息庫與農業部門的測土大數據系統實現了互聯互通。通過對農民及種田大戶承包的土地進行測土取樣和土壤分析,通聯公司結合市場信息,為農民提供科學合理的種植結構建議,并按照土壤養分需要,為農民量身定制各種專用肥料,實現精準施肥、減量增效。
在水稻病蟲害的統防統治方面,通聯公司將相關蟲害的發生規律、特點、趨勢與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大數據收集并進行分析,將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植保技術推廣緊密結合,使水稻生長全過程的噴藥頻率由傳統的10次左右降低至4次以下,切實幫助農民降低了成本和種植風險,提高了作物品質和效益。
當前農業生產中農民最需要的是什么?曹志華給出的答案是全程服務。通過整合社會資源,通聯公司建立了多種服務平臺。曹志華介紹說,公司一方面利用現代化農資倉儲物流設施,加快物流配送中心和網絡終端建設,完善倉儲、配送、分銷及服務功能;另一方面進一步改造、優化農資經營門店、莊稼醫院等終端,并加強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對接,采取定制的精準服務模式,適應當前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
除了提供高效的農資配送服務,通聯公司還專注農技推廣服務平臺的打造。“我們創辦了農村科技超市,通過組建專業的技術團隊,邀請廠方技術、營銷代表常駐,以專家講座培訓、田間指導、一對一跟蹤等多種方式為農民提供技術支撐,及時解決了農民生產中的各類難題,受到熱烈歡迎。”此外,為了用實效打動農民,通聯公司還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建成了近3000畝的現代農業種植示范基地,帶動一大批農民取得了實實在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近年來,農產品價低賣難一直是農民的一塊心病。曹志華表示,通聯公司每年都會對農產品市場進行調研和分析,通過科學地價格預判,與農業下游的優質廠家提前進行對接,通過訂單農業的方式,幫助農民種植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目前,通聯公司已與江蘇銀河面粉廠、南通稻香米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實現了產銷對接,指導農民和種田大戶按訂單和相應的技術要求種植適銷品種,讓農民在增產增收方面有了切實的保障。
江蘇地區的農業收割季經常出現連續陰雨天氣,容易造成糧食霉變。為了減輕農民在曬糧收儲方面的損失,通聯公司購置了4臺糧食烘干機,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糧食烘干服務中心。曹志華表示:“我們還將系統內已有的10個烘干中心和50臺套烘干設備聯合起來,實行行業內統一調配、資源共享、規范經營,基本解決了農民收儲糧食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據了解,通聯公司以糧食收儲烘干為切入點,利用自身優勢,由種植業向農業加工延伸,投資新建大米加工設備,創建優質大米品牌和“糧食銀行”,在全方位解決農民產后銷售難題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了由農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