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記者 汪洋通訊員儲夢婕吳倩
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從泱泱“大國”邁向世界“強國”,在這自信自強的時代,在這激情澎湃的時代,工匠精神正在成為中國列車前行的源動力。工匠精神是一種標示,一種示范,一種文化精神無聲的傳遞。真誠地希望能夠讓“工匠精神”潤透到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使嚴謹的文化精神與澎湃的創造力凝聚成強大的發展合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陳衛星,現任安徽省司爾特肥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一個經歷過上山下鄉、入過伍的普通人,1980年起開始從事化肥設備維修管理工作,38載倏忽流轉,只因他鐘情于機械設備,對維修技術的那份摯愛,促使他一步步踏上機修之路,并為之苦苦求索,進而由一個門外漢成長為行家里手,從一個懵懂青年技工成長為行業內建樹頗多的高級技師。2016年-2017年,先后榮膺由中國農資傳媒頒發的中國農資行業“時代工匠”、寧國市頒發的首屆“最美工匠”稱號,不僅展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而且更好地詮釋了工匠精神的真正內涵。

深入車間一線,對設備進行巡回檢查是陳衛星每天上班要完成的重要大事。
每天早上7點40分左右,來到位于安徽省寧國市汪溪街道的司爾特公司,陳衛星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到車間一線去“摸聽看問”?!捌鋵嵕褪菍ιa運行設備進行巡回檢查,及時發現設備問題,對出現小的設備故障,及時安排處理,將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陳衛星邊說,邊指著一臺風機控制柜向記者介紹,“每天我們巡查時都會把每臺設備運行的狀態、數據、指示情況用手機拍下來,第二天巡查時,作個對比就可以發現設備是否出現異常?!庇浾咭宦犯愋l星,看著偌大的工廠,不禁問道,每天要巡查多長時間啊?“十幾個煙囪,十幾個工段都要跑到,大概2個小時?!标愋l星笑著說。其實巡查都是最基本的工作,遇到設備維修難點,時常還要與團隊加班加點共同分析和討論解決方案,直至設備恢復運行。
“記得2013年,廠里有臺二氧化硫風機出現了問題,這可是生產的心臟設備,一旦解決不了,十幾條生產線就要面臨停產,當時廠里也找來了設備制造廠工程技術人員,但給予的答復卻是要返廠修理,時間需要一個星期??紤]到問題的嚴重性,當晚公司就打電話給在宣城出差的老陳,老陳接到電話,就冒著大雨開車趕回來,然后連夜自己動手找出問題所在,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最終解決了心臟設備的問題,使二氧化硫風機及時運轉,生產得到恢復,而且為公司減少了損失?!标愋l星的一位同事回憶說,無論何時車間里面有疑難問題,他總能第一時間到位,無論多晚,設備問題沒有完全解決,他絕不離廠。
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2003年進入司爾特公司,陳衛星一直負責設備維修管理。平日里,他十分注重學習,經常向有經驗的老師傅請教設備維修管理專業技術,刻苦鉆研優化設備使用方法,注重提高生產效率,先后解決了硫酸廠二氧化硫風機配套的增速機軸瓦溫度超高的難點,磷肥廠熱風機、過濾機、一效泵、二效泵、壓縮機等設備維修方面難題,大大提高了各設備運行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提升了設備運行質量,確保了生產安全平衡運行。
公司原40萬噸/年硫基復合肥項目投產中,僅有一套10萬噸/年粉狀磷酸一銨裝置,為了提高粉銨產量,2007年公司繼續追加投資另一套同樣產量的設備裝置,新舊兩套磷銨裝置投產后均達到設計負荷,產量達800噸/日。即使是兩套磷銨裝置同時運行,仍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在開車率已飽和的前提下,陳衛星選擇從發電裝置單獨增加一路蒸汽管線,增大磷酸一銨裝置的蒸汽供給量,提高料漿的蒸發和循環,減輕干燥系統負荷,磷酸一銨日均產量提高10%以上,即每天多產磷酸一銨80噸左右,增加產值16萬多元,為企業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現在車間里一些設備出了問題怎么辦?找陳總請教,準有戲?!币晃恍蘩砉ばχf。從工作起,陳衛星就與機械設備打交道。經過多年對制約化肥生產設備運行效率、安全生產難題的研究,他具備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善于處理疑難雜癥,解決生產過程中的重點、關鍵性技術問題,是廠里的技術大拿。
“技術”和“精力”成為概括青年時期陳衛星的關鍵詞,如今“貢獻”一詞,成為他工作的最佳注腳。他知道,多年的技術和經驗是自己安身立命的保證,但對于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是技術的傳承。因此,他利用業余時間撰寫了《快速拆裝H12型壓縮機一、二段氣閥的專用工具》《二硫化鉬在設備潤滑中的應用》《采用正壓動火法檢修冷交換器》《變換主熱交換器結構的改進》《用工程塑料閥片代替壓縮機金屬閥片》等多篇專業論文,將自己維修經驗和維修技能固化下來,給更多的企業技術骨干留下寶貴的精神食糧。
為了將自己多年的技術經驗薪火相傳,2013年,他主動創辦了“大師工作室”,下定決心將好技術、好品質、好作風傳承下去。這期間,他利用業余時間,來到生產車間,為全體維修人員講授《機械制圖》《設備維修護養和檢修技術》等專業知識,極大地提高了維修人員的工作技能,使得一些青年技工先后走上車間設備維修管理崗位,其中5人通過鉗工高級工評審,2人通過鉗工中級工評審,多人獲得機械類其他技能等級證書?!按髧そ场⒋髧鴦撛欤瑳]有技術基礎是不行的。每每看到這幫青年技術水平提高了,我就感到高興?!标愋l星說,到了他這個年紀,以往的貢獻、榮譽最容易讓人安于現狀,驕傲自得。但他卻選擇將自己的經驗成果毫無保留地共享給大家。
經驗和成果可以言傳身教,但如今60歲的陳衛星身上所具有的兢兢業業、精益求精、埋頭苦干等看不見的“工匠精神”,才是他希望不斷傳遞下去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