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化肥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夏英彪
在2018年初山東鄒城召開的“第五屆煤化工會議”上,安徽省化肥工業協會將今年確定為質量提升行動年,同時把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退城進園及危化品整頓等作為今年的重點工作。去年是“環保風暴”十分深刻且全面的一年,今年預計環保、安全、質量提升將是更加嚴厲的一年,危化品的整頓、退城進園、園區規劃提升之力度將進一步加大。鑒于生存環境日益逼仄,化工產業園進程呈加速趨勢,不少化工大省已迫不及待地提出至2020年末,化工企業入園率要達到50%以上,顯然正面臨嚴重新的機遇和重大挑戰。
針對目前嚴峻的環保、安全形勢,安徽省化工行業正面臨新的困境。政府與企業之間如何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共贏?城市密集區危化品生產企業如何綜合治理或實現搬遷?根據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的《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指導意見》、《長江經濟帶化工污染專項行動方案》,安徽省政府于2017年12月12日也出臺《安徽省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實施方案的通知》,積極推進綠色化工發展。安徽省化工行業在省政府“減少廠點、擴大規模、提升質量、加速轉型”方針指引下,加大退城進園工作的力度,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企業搬遷改造工程全面啟動,現有44戶不符合安全或衛生防護距離要求的危化品生產企業通過就地改造達標、搬遷進入規范化工園區或關閉退出,要求全部達到安全和衛生防護距離要求。同時,安徽省還實施了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準入負面清單。
當前環保安全壓力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較小,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全國化工形勢面臨產能過剩、政策從嚴、市場波動、轉型加速的現實。化工產業園區的發展對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化工園區通過形成產業集群,可發揮集群效應,從而促進企業提升效益,做大做強。一是可使企業免去巨額基礎設施及服務體系建設投入,方便運作、降低成本;二是在新技術和管理方面易于就近交流推廣,提高整體水平;三是可充分發揮土地、資金、水、電、氣、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的集聚效應;四是園區可對污水等“三廢”進行統一綜合治理或循環利用,促進園區和整個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化工企業而言,“退城進園”是最佳選擇,但化工園區也有待整頓、加強和完善。安徽省國家及省級化工園區不多,大部分為市、縣化工集中區(個別鄉鎮也有集中區),距國家要求差距尚大。最近生態環境部通過《關于聚焦長江經濟帯堅決遏制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專項行動方案》,明確強調要查清源頭、消除隱患、強化問責,并通報了沿江11個省的典型違法案例,其中包括安徽貴池前江工業園19家企業的違法行為,目前這19家企業分別被給予停產整頓、罰款、刑事拘留等處罰,園區管委會主任巳被免職,政府正被問責。
隨著國家政策和對園區的從嚴要求,建議政府和園區管委會在考慮建設規模、項目、布局的同時,要充分考慮產品的安全性和安全空間,相互配套的一些硬件設施等。另外還要考慮到國情、省情和當地與企業的實際,企業既能搬得動,又能進得起,這樣對園區建設將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城市與園區(產業)一體化、城市公用工程一體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體化及統籌規劃,是城市建設和鄉村振興建設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個合理布局的工業園區一般可以節約城市用水15%左右,工作管網減少10%-20%,交通運輸管綫縮短30%左右。城市、園區、鄉村振興戰略要統一納入到當地政府的統一領導之下,省級以上園區應納入到省政府(或所屬部門)的統一領導之下,取消多頭領導,學習山東鄒城工業園和河北故城衡德工業園已經取得成功經驗。對城市居民區(含產業園區內的企業管理單位)與產業(企業生產區)要絕對分開,中間要有隔離區(原則上不少于20公里)、居民區的產業要全部遷到產業區,產業區的居民及非產業區(實體生產單位),全部遷到居民區。同時可以共同投入(對所使用的水、電、氣、汽、三廢排放及回收治理、指標的調配等)釆取投資或股份制,共同受益,實行股份制管理。
關于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工程國家及省分別出臺了一些政策,那么各級政府應拿出一些具體舉措,促進搬遷改造工作順利進行。
首先,政府主導兼顧市場規律。在指導園區建設中要有所為,要防止重復建設,糾正與避免以往園區建設中存在的雜亂無章狀況;各地園區規劃要由省級以上政府主導牽頭,統籌安排園區布局、規劃數量、產業定位、企業遷移路徑,乃至出城進園的時間表,這實際上是宏觀把控,是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功能和更好的發揮政府的服務作用。同時,政府還應有所不為。政府在宏觀規劃完成后,園區的業態統領應讓位于市場這個主角。綜合來看,園區的招商運行應該順著這個思路來進行,即市場規律發揮作用的余地越大越好,更有利于同類資源的聚積、產業鏈的匠配、優勢產業的打造,從而實現園區整體擋次的提升。
其次,創新營商引導模式。當前園區存在一些發展瓶頸,如煤化工產業結構停留在低中端,部分高端技術欠缺,民營企業融資困難等。須知園區正面臨新舊動能的轉換,其要旨是科學地把控好舍與得的辯證關系。舍,就是對落后產能勇于割舍,為“騰籠換鳥”留出發展空間;得,就是利用國家大批企業涌向園區的有利時機,有針對性進行遴選,將優勢企業及項目納入麾下。在具體操作上,園區應建立頗具規模的產業引導基金,既用于巳入園的先進技術引進提升,促進增強內生動力;同時用于新搬遷企業和項目進行技術改造升級,讓其脫胎換骨。這樣激勵先進、淘汰落后產能,使園區走出一番新天地。
再次,摸索嘗試基礎設施市場化運營。綜觀國內園區發展過程,在環保、安全、水電氣汽等供應、倉儲等公用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及其運營上,基本都是由園區來包辦。顯然這種傳統模式存在諸多弊端,如攤子鋪得過寬、資金投入過大、專業人才缺乏、管理運作困難等,而且這是一種出錢、出力,但效率低下的“大而全、小而全”的落伍模式。
如果一改過去由園區大包大攬的基礎設施投資及運營,引進專業化公司來進行市場化運作,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如蘇州有一園區將污水處理廠售給新加坡一家水務公司,通過前后運營模式的比較,后者污水成本大幅降低,園區相關費用大大節省,實現了雙贏局面。再如合肥工業大學園區及斛兵塘由廣州水天園林公司承包,費用降低、質量提升。
環保及安全應杜絕“一刀切”,應建立常態化的監督制約機制。
最后,園區的發展規劃要堅持“三高”標準。園區發展及規劃目前風生水起,但最主要的是園區的管理,園區應從源頭上堅持“三髙”標準,即在管理、建設及招商過程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率。一是高起點定位,即高水平的頂層設計。堅持“入園就與國際接軌,起步就與世界同步”;二是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如地下管網、地上管廊、供水廠、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防洪排澇、管道燃氣、熱電聯供、碼頭物流、綠化亮化、綜合服務等;三是高效招商、高門檻落地,要建立專家評審制度。
在新的環保法頒布實施和國家環保嚴查常態化的背景下,環境敏感的化工項目在規劃論證和上馬建設過程中,宜慢不宜快、宜細不宜粗,因為即使慢了半拍,最多就是少賺些錢而已;而如果投資巨大的項目在建設中或投產后被叫停,那么涉及到的企業及園區可能一蹶不振,而地方政府可能不得不接這燙手的山芋,且威信和尊嚴將掃地。
總之,產品開發和園區發展,應順應時代新需求,其目的是都是使產品、企業、園區更加低碳和綠色,使產業更加安全環保,都是在為美麗化工、美好生活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