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晶,周光大,高 虹,王冬雪
(1.黑龍江旅游職業技術學院,哈爾濱 150086;2.哈爾濱市第76中學,哈爾濱 150001)
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為了滿足學生就業需要,只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對于大學語文這類基礎課程不夠重視,開設課時少,甚至工科類專業不開設語文這門課程,部分學生也認為學習語文是沒用的,對語文的學習也是應付了事。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筆者認為高職語文教學應盡快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中國道路的堅持、中國精神的弘揚、中國力量的凝聚必須依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因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可以說,它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撐。但是,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如詩詞曲賦、民風民俗、尊老愛幼、文明禮貌、刻苦勤勉、吃苦耐勞、學而不厭、仁愛誠信等在高職學生中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因此,把傳統文化知識滲透到高職語文教學當中,讓高職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勢在必行的。
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是黨領導人民作出的正確選擇,是從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于中華文化沃土,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特別在新時期,它將繼續推動中華民族滿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不移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奮勇前進。對高職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迫切需要。目前,部分高職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毫無興趣、知之甚少,反而對于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盲從盲信甚至追捧,這都是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現。因此,作為高職語文教師應該對癥下藥、因材施教,要從多方面培育高職學生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傳承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之中,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敬業”“文明”“誠信”“友善”“和諧”等思想,自然而然就成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這些思想是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的。作為高職語文教師,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時不要忘記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積極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這種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華民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要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育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愛社會主義,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培養學生學習古老又年輕,充滿活力、充滿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在新形勢下,高職語文教學應當轉變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語文課堂教學,這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想在很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就要積極改變教學模式,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高職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古代文學作品,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更是學生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源泉。作為教師,不應該單純把傳授語言文字知識作為高職學生學習的重點,還要帶領學生認真分析和挖掘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內涵,挖掘相關的文化常識、文化意趣、優秀的傳統美德、崇高的精神境界等,讓學生充分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的真諦,從而自覺地接受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高職語文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的主要內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還要在教材之外,給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要適當增加學生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因為許多文學作品蘊含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它所包含的理論和思想,都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可以為我們所借鑒、利用。特別是其中關于改造自然、安邦濟世、修身養性、成就事業等方面的觀點、警句、格言,一旦賦予新意,便可以為現實服務。所以,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融入教學活動當中,對學生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職語文課堂不能單純使用講授法進行教學,單一的講授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職學生學習成績一般,學習興趣不濃,作為職業院校教師要因材施教,要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出發,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高職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單純的掌握一技之長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國家對未來人才的需要。高職學生要想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是非常必要的。高職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的載體功能,在語文課堂中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一方面,根據教學內容、所學專業以及未來發展的需要,綜合運用合作探究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故事教學法等多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另一方面,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調動視覺、聽覺等各種感官,讓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去感受語文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2.4.1 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習俗和來源
中國的傳統節日多種多樣,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傳統節日的習俗,蘊含著先人的情感和智慧,它們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國許多傳統文化急劇消亡和流變,這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一些高職學生缺乏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對傳統節日、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洋節,如情人節、圣誕節、愚人節、萬圣節等。這些都應引起高職教師的重視與思考,在語文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流失的危機感,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4.2 了解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和民族文化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每一個民族無論人數多少,都在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例如,蒙古族的《江格爾》、藏族的《格薩爾王傳》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并稱我國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這些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盛開在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絢麗花朵。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各少數民族文化,學習各民族文化知識,大力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從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2.4.3 了解中國傳統禮儀文化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幾千年來,形成了完整的道德準則和禮儀規范,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儀中有很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中華民族得以延續和發展的精神命脈,尤其在力爭實現民族復興這一偉大夢想的今天更具有現代意義和普遍價值。現如今,獨生子女較多,他們是家庭和學校的核心,成長中容易忽視人際交往中必要的禮儀,如尊老愛幼、禮貌待人、站立、行走、坐臥、交談、宴飲等。禮儀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學習禮儀知識,從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作為語文教師應秉承文以載道、知行統一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走進傳統文化,了解和熱愛傳統文化,借鑒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弘揚傳統文化,讓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