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國峰
黨的十八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理論要求,黨的十九大則為滿足這一新要求指明了現實基礎、指導思想和主體保障。具體而言,十九大報告中重點論述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為新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現實依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光輝典范,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深入發展提供了指導思想;十九大報告提到的“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則為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提供了主體保障。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野來看,黨的十九大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總進程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開創性的歷史意義,為譜寫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新篇章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中國特色的基本國情”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兩個向度。從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角度來看,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述,從廣度和深度上雙重揭橥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矛盾觀的精髓和內在本質。
十九大報告進一步發展了社會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的辯證關系,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已經指出,生產力與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是構成一切歷史沖突的內在根源[1](P115),但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性質及其表現形式也有本質的差異。在階級社會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往往表現為對抗性的尖銳矛盾,這也決定了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必然表現為不同階級之間的相互對抗,而要解決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只有通過徹底的暴力革命。與此不同,社會主義社會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消滅剝削階級存在的社會基礎,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不再表現為激烈的對抗性矛盾,這也表明,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階級社會中的敵我矛盾,而是轉化為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內部矛盾。如何滿足人民群眾各方面的發展需要,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各方面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解決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途徑,一方面,當然是大力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多的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各方面、各層次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不斷加大改革力度,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使其適應生產力的總體發展狀況,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全面發展需要。就此而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論,系統地深化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辯證關系的認識,是對馬克思主義矛盾觀的創造性繼承和發展。
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絕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主義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必然會發生轉變。在不同歷史時期,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會有不同的表現,因而,認識社會主要矛盾需要復雜而艱辛的探索,我國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保?](P633)黨的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保?](P82)這是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的一個真實寫照。但是,在隨后的一段時期里,由于對國內外的復雜形勢認識出現一些偏差,這一正確論斷卻沒有堅持鞏固下來,反而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階級斗爭再次認定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導致社會主義建設走了一段彎路。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曾指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保?](P163)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重新進行了科學表述:“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保?](P373)根據這一科學論斷,我們黨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江澤民和胡錦濤也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必須立足于中國國情、中國狀況和中國實際,一切都要從這個基本點出發。黨的十八大報告針對中國的基本國情問題,概括地提出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6](P14)。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我國整體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并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經濟也由之前的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不再是中國生產力的實際狀況。高速經濟發展帶來的結果是,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比以往更加強烈,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社會軟環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單純講“物質文化需要”已經不能全面反映人民的需要和愿望。因此,黨的十九大有一個非常重大的理論創新和重要論斷,就是提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7](P11),這一判斷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理論基礎。在新時代中,人民的美好生活不再僅僅是人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且還包括人民對社會、民主、公共安全、生態環境等諸多層面在內的整體需要,這樣,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就成為制約當前我國社會全面進步和人們全面發展的主要因素。就此而言,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是我們黨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主要依據之一。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樣式,也是事物不斷前進的動力所在。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是我們黨基于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是針對當前我國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做出的全面概括。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論的提出,表明我們黨對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開始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高度,系統深化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從“三個沒有變”到“兩個沒有變、一個變”的新概括,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主要矛盾認知的創新發展。這一科學判斷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基本依據,也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現實依據。
理論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進步的精神要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長盛不衰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力量之源。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時代發展的新高度,深刻把握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扎實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踐之中,不斷深化對我國發展現狀的認識,積極推動理論的發展與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設想,都是站在中國發展趨勢和世界發展全局的具體實踐中提出的最新論斷,為在戰略上贏得主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思想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發展,理論結合實踐,系統地回答了新時代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準確定位和實施路徑,并產生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其做出了高度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了具有開創性的理論、概念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閃爍著耀眼的真理光輝,為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指導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深化了對共產黨的執政規律的認識。黨的執政規律是中國共產黨在具體執政實踐中對黨的活動和建設規律的認識與把握。深化對黨的執政規律的認識,不僅能夠明晰掌握我們黨自覺而能動地開展自身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也能夠保證我們黨在開展執政活動并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不斷走向勝利,還是我們黨保持自身先進性并順利完成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的不竭源泉。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在執政實踐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深入對社會主義基本建設規律的認識,科學地把握共產黨在每一個特定歷史時期中具體的執政規律。
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領導全國人民發展先進生產力,相較于40年前,我國的生產力總體水平已經有了質的提升,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以往那種落后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科學研判世界經濟格局和增長趨勢,結合新一輪科學技術進步方向,全面深化對生產力的認識和布局,提出“穩中求進”的經濟工作總基調,同時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當然,在提升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將生產力的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正是在此基礎上,我們黨的執政地位才不斷地得到鞏固,“強起來”的目標也在不斷實現。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在此基礎上,黨的執政環境和執政條件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進入新時代而發生重大變化,這一變化本身也對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無論從黨的治國方略還是從黨的執政規律來看,依法執政仍然是根本原則,我們黨要想在新時代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就必須在現實的執政實踐中堅定不移地遵循這一基本的執政規律。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根紅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強調,全黨要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中,務必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作為必須遵循的指導原則。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來;把歷史的人民性毫無保留地自覺化為共產黨人的立場、宗旨和使命擔當,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把實現人民幸福生活作為發展的目的和宗旨,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理應由人民共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的使命和擔當,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和終極價值判斷,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和感恩之心,永遠忠于人民?!耙匀嗣駷橹行摹钡陌l展思想的宗旨是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帶來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8](P214)“以人民為中心”的共享發展觀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它從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四個方面,系統推進全體人民的共同發展?!耙匀嗣駷橹行摹钡陌l展思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的價值導向,也為人類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還深化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并于同年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和規劃。在2017年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又明確指出,面對全球治理的挑戰,“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9]。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把“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升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的高度。在短短四年時間內,“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提出到成熟,不僅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球治理問題上的政治智慧,同時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當今世界,“全球化”依然是世界發展的主流趨勢,然而,西方世界的逆全球化聲音卻此起彼伏,西方世界呈現出的全球治理危機反映了當前世界發展過程中的矛盾與問題。要破解全球治理的難題,首先就必須摒棄西方的意識形態偏見,習近平總書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案為這種探尋提供了一種中國智慧。這一方案是對當代全球治理危機的有效解決,它基于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從當代世界發展的現狀出發,重新激活了歷史與共同體之間的理論張力,從人類命運共享的角度提出了一種完全不同于西方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的新方案,為打破西方霸權主義,解決人類社會發展的政治理想與現實規范的沖突貢獻了中國智慧。就此而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哲學思考,也為解決當前的全球治理難題提供了新方案。
總而言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智慧的再升華、再提升,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開創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集中一切力量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現實道路,同時也為我們發展21世紀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指導思想。
社會生活的實踐活動最積極的因素必然是實踐主體的全方位參與,任何一項實踐活動都離不開實踐主體。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等一系列偉大事業,無不昭示著一條客觀規律:中國共產黨不僅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最堅強的領導核心,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堅定的繼承者和發展者。
歷史與實踐均有力地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事業能不能長青,能不能開出理論之花,與黨的自身建設密切相關。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歷史發展的要求,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維護黨和黨的絕對領導權威。對于這一原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論權威》中就曾明確提出,權威并非由人的主觀意志所確定,而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要求,無產階級的隊伍組織離不開權威,社會革命的勝利也要靠權威來解決,無產階級在推翻資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之后,更需要權威來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離開了這一“權威原則”,就等于“背叛了無產階級運動”。[10](P335-338)當然,需要明確指出的是,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權威主要體現在它的政黨領袖上。[11](P137)這就是黨的十八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黨的建設過程中要求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堅決和徹底地從嚴管黨治黨的根本原因。當然,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際發展過程來看,全面從嚴治黨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鐵必須自身硬”,黨的十九大根據新形勢,對全面從嚴治黨做出了系統性的新部署,對新時代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出了總要求,這是黨的十九大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條件建設的重大貢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總規劃。全面從嚴治黨,要做到四個方面。一是內容全覆蓋,理應體現黨的建設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囊括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設,涵蓋黨建的各個領域。二是明確管黨治黨的主體是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擔負要由各級黨委和紀委承擔。管黨治黨任務的落實,關鍵是要加強黨建考核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考核指標體系,應當將黨的建設實踐內容納入其中,做到主體全覆蓋。三是手段全覆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從嚴治黨,要堅持高標準和守底線相結合,要注重規范懲戒、嚴明紀律底線。四是時間全覆蓋。黨紀嚴于國法,黨員領導干部“八小時以內”和“八小時以外”都要高標準嚴要求對待自己。
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是“從嚴”。一要從嚴落實治黨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鍵在黨,因此必須增強管黨治黨意識,落實管黨治黨責任。二要堅持從嚴管理干部。就要管思想、管作風,要通過一系列從嚴的標準、從嚴的措施、從嚴的紀律來要求、管理、約束干部,使干部常有敬畏之心,常能反省自身言行。三要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四是嚴格黨的紀律。只有嚴明紀律,才能使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向前進。對于全面從嚴治黨的最新理論表述和最新要求,都是對我們黨長期執政以來的存在的現實問題的實踐經驗的總結,既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又有長遠的戰略規劃性,充分體現了新時代黨對執政建設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進入了新境界。[12]
總之,只要以強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即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有最豐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現實資源,有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導,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重任必將落在中國身上,我們要勇于承擔歷史責任,在偉大的時代中,開創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