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業農村部、財政部4月3日發布2018年財政重點強農惠農政策。2018年中央財政繼續加大支農投入,強化項目統籌整合,完善資金使用管理機制。據悉,本次公布的政策主要包括農民直接補貼、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支持農業結構調整、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支持綠色高效技術推廣服務、支持農業資源生態保護和面源污染防治、支持農業防災救災、大縣獎勵政策等8大類37小類措施。
其中,在支持農業結構調整方面,提出了四項措施。一是中央財政支持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規模擴大到2400萬畝,加上地方自主開展的600萬畝,達到3000萬畝。中央財政對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的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給予適當補助。二是糧改飼規模擴大到1200萬畝,在河北、山西等17個省(區)實施,以“鐮刀彎”地區為主。選擇玉米種植面積大、牛羊飼養基礎好、種植結構調整意愿強的縣整體推進,采取以養帶種方式推動種植結構調整。三是在河北、山西等13個省(區)實施,支持飼草生產合作社、飼草生產加工企業、奶牛養殖企業(場)和奶農合作社集中連片種植高產優質苜蓿。四是圍繞具有區域優勢、地方特色的農業主導產業,著力發展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帶和重點生產區域等。
政策強調,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深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以鎮為平臺,引導帶動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發展,加強農產品產地加工、包裝、營銷等,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農業多功能性,發展休閑農業、智慧農業、農業文化產業,支持農業產業化,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國家確定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實施玉米及大豆生產者補貼。中央財政將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統籌安排,補貼資金采取“一卡(折)通”等形式兌付給生產者。具體補貼范圍、補貼依據、補貼標準由各省(區)人民政府按照中央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具體確定,但大豆補貼標準要高于玉米。
為推動稻谷最低收購價改革,保護種糧農民收益,國家將在相關稻谷主產省份實施稻谷補貼,中央財政將一定數額補貼資金撥付到省,由有關省份制定具體補貼實施方案。
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還確定,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社會化服務骨干和農業產業扶貧對象作為重點培育對象,以提升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為主要內容,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