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熊
據商務部監測,上周全國36個大中城市的30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比春節期間下降23.1%,比去年同期下降13.1%。其中35個城市、27個品種的蔬菜價格同比下降,已連續8周回落,為近6年同期最低水平。隨著氣溫的回暖,露天蔬菜供應增加,蔬菜價格可能還會下降。
不管我們找什么原因解釋蔬菜價格下降,蔬菜滯銷的原因,歸根結底是供大于求。其中有的是看別人種菜價格不錯,就跟風種植,導致供應快速增加;有的是種植的產品沒有特色,導致同類競爭加劇;有的是因為沒有全面了解市場信息,導致種植的產品供應過剩。
也有人給出了一些建議,但是仔細琢磨,這些建議都是空中樓閣,對于廣大農民朋友來說是沒有可操作性的。比如說,了解市場走向與需求、理性選擇種植方向。對于普通農民,種好蔬菜已經夠辛苦了,哪還有精力研究市場呢?不如說,建議擴展銷售渠道,提高營銷意識。我的天哪,農民能干好這件事,還種菜嗎?去販賣蔬菜豈不是更掙錢?比如說,提高產品品質,樹立品牌意識。難道要每家農民都注冊商標,都去打造品牌嗎?比如說,發展農民產品深加工產業。請問,農民有錢購買設備進行深加工,那不是成了工業企業主了嗎?誰還當農民呢?比如說還建議通過農業保險解決,那保險彌補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還行,市場過剩導致的損失,也能給農民保障嗎?哪個保險敢保,保證他們賠的找不到北。
從這些建議看,對農民來講無濟于事。倒是提醒一些有頭腦的農村人,可以把當地農戶聯合企業,把分工明確,專門有人研究市場,尋找銷售渠道,打造自己的品牌等,在形成一定規模的特色種植基礎上,可以引進一些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讓農戶持有股份,一起發展。
如果說未來農戶沒有自己的組織,仍是看新聞什么菜貴就種啥,看身邊其他農戶種啥掙錢也跟著種,蔬菜價格不會理想,賠錢也許是常事。另外蔬菜銷售和品牌打造有時候靠農戶合作組織還不足以完成。最好的是當地政府重視,引導農戶規范種植,建立蔬菜批發市場,引導更多的商販到產地批發采購。比如說全國有名的壽光蔬菜市場,邯鄲蔬菜市場,館陶雞蛋市場、黃瓜市場等,都有效地解決了當地農戶賣菜難的問題。政府引導的前提是要有特色和規模。
就算政府支持,農戶聯合,但是未來蔬菜價格走勢仍會是走低趨勢,除了年節,特殊天氣影響,正常的話,常規蔬菜價格不會很好。原因是我們的設施農業還在快速增長,從政府到合作社,從專家到農民,對于設施蔬菜的推崇仍是方向。設施農業在一定時間內還將是現代化農業的代名詞。未來蔬菜供應將會越來越充足,蔬菜價格在一定時期內保持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