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魏萌
今年一季度,國內尿素市場跌宕起伏,春節假期成為行情變化的分水嶺,節前看漲聲一片,廠家挺價態度明顯;節后從3月初開始,跌價趨勢明顯。江蘇蘇農農資連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建康分析說,1月份,國內尿素市場前后經歷兩次降雪,需求低迷導致肥價持續下滑,整體跌幅在100元/噸內,主產區價格在1880-1950元/噸之間波動,市場較為僵持。2月份,受冬小麥返青肥需求刺激,國內尿素市場穩中伴漲,價格小幅穩步上調,報價由節前1920-1960元/噸漲至1950-2020元/噸。
當尿素價格登上2000元/噸高位后,部分貿易商風險意識隨之加大,重啟隨采隨銷的操作模式。2月底,高端價格開始盤整,低端繼續跟漲。3月份,國內尿素市場可謂被跌價貫穿始終,雖中旬“2+26”環保限排導致廠家炒漲數日,但最終難逃需求牽制,在一片看空聲中夭折,本應是備肥旺季的行情再一次出現旺季不旺甚至跌價的情況,國內尿素主流出廠報價由1960-2000元/噸降至月底的1880-1900元/噸。黃建康分析認為,本輪尿素價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上下游市場的變化。首先,3月以來,國內煤價連續下滑,市場看空心態較強,港口、下游庫存保持高位,煤炭市場呈現供需寬松局面;其次,糧價低迷,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大大降低,加上農業種植面積的減少以及土地轉讓承包的過渡,終端用肥需求下滑;另外,環保對農資供需的影響不斷加大,尤其中旬執行的治污限排,導致下游工廠關停較多,局部地區在農業用肥過后并無供需接力,需求出現斷層,且后市下游開工會一直受環保壓制。
后市預測:目前來看,尿素跌價空間不大,市場剛需有待釋放,長久來看,農需用肥存在結構性變化,難以量化,而政策仍有干預可能。黃建康認為,尿素市場走勢暫難判斷,但理論來講4月價格應不低于1800元/噸。
黃建康分析認為,今年一季度鉀肥市場整體仍顯弱勢。1月初雖然鉀肥市場在國產鉀產量減少且發運壓力持續存在的情況下,價格有所上行,但春節過后春耕市場需求開啟緩慢,市場交投積極性不佳,市場變現心態增強,價格有松動趨勢。硫酸鉀市場需求支撐不足,同時,受環保政策限制,曼海姆法副產鹽酸的貼價銷售依然存在,成本壓力較大。據了解,江蘇地區的鉀肥市場供應量較為充足,成交優惠幅度有所增加。目前,62%俄白鉀港口價2200-2230元/噸,俄紅鉀2050-2070元/噸,顆粒鉀2150-2180元/噸,實際成交單議為主。
后市預測:綜觀近幾年化肥市場的行情變化,每年都會有幾個走勢較強的肥料品種,但基本上呈現為“此起彼伏”的趨勢,一般不會重復。據此,黃建康認為,2017年尿素價格漲幅較大,2018年繼續大漲的可能性不大,而由于目前國內氯化鉀價格漲幅偏小,性價比最高,如果國際鉀肥價格走強、大合同價上漲,氯化鉀或能在2018年有較好的市場機遇。
今年1月份,江蘇地區的復合肥市場在原料漲價的刺激下,價格平均上調50-100元/噸,45%氯基復合肥出廠均價2080元/噸。2月份,由于原料高價和環保影響,復合肥市場景氣較差,高價維穩,下游經銷商看空市場,均持觀望態度,45%氯基復合肥出廠均價2050元/噸。進入3月后,復合肥市場的起伏較大。對此,黃建康分析說,“兩會”的召開和環保政策對華東、華北主流企業有一定影響,廠家減量開工,小規模企業影響較大,部分停產檢修。因開工率降低,個別復合肥企業上調價格,但有價無市。“兩會”結束后,復合肥企業陸續開工,開工率上升至五成,但因終端市場對價格接受度不高,下游經銷商處觀望狀態,廠家庫存壓力較大。3月下旬,隨著原料價格一路下行,成本支撐力不足,尤其是尿素的價格回落明顯,沉重打擊復合肥下游的備肥心理,多數復合肥企業走貨清淡,部分企業為刺激下游拿貨和最后一輪的冬儲春耕小高峰,出臺了降幅在50-100元/噸的促銷政策,少數企業直接下調復合肥企業報價,華東和華中地區企業報價下調明顯。目前45%氯基復合肥主流出廠報價2020元/噸左右,比去年同期的1820元/噸,上漲了10.98%,市場批發價2250元/噸左右。
后市預測:現冬儲春耕市場臨近尾聲,企業優惠政策繼續,復合肥價格不排除繼續下行的可能。黃建康認為,4月份環保稅開始征收,但對復合肥市場價格影響不大。隨著春耕用肥高峰和夏季市場備肥啟動,企業開工率提升,理論上價格會有小幅提高,但鑒于目前終端用戶對肥價上漲的抵觸情緒較大,始終持等待觀望的心態,因此,下一季度復合肥市場的變化仍舊撲朔迷離。
今年農資價格變化的趨勢受環保高壓、需求下降的影響將持續增大,同時,國內的肥料市場還將面臨出口形勢堪憂、價格高位運行等新的形勢和挑戰,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化肥生產受環保因素影響大。以前產能因素對化肥產量影響大,現在環保因素影響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8年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2018年環保不會放松,對化肥市場的影響也將進一步顯現。此外,2018年正式實施環保稅,也對化肥市場產生影響。《環境保護稅法》規定,大氣污染物征收稅額為每污染當量1.2-12元,水污染物稅額為每污染當量1.4-14元。山西的征收標準為大氣污染物每污染當量1.8元,水污染物每污染當量2.1元;湖南為大氣污染物每污染當量2.4元,水污染物每污染當量3元。各省份之間征收標準的不同,將導致各地肥企生產成本出現差異。
二是化肥需求下降。2018年化肥需求將有所下降,局部市場降幅可能超過5%。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隨著化肥零增長行動實施,各地都在大力推廣配方肥。測土配方施肥能提高化肥利用率3%-5%,農民畝節本增效20元以上。據原農業部最新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37.8%,比2015年提高2.6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尿素用量130萬噸(實物量),農民生產投入減少約26億元。其次,有機肥替代繼續推進。2017年農業部下發《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方案》,以果菜茶生產為重點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到2020年,果菜茶優勢產區化肥用量減少20%以上,果菜茶核心產區和知名品牌生產基地(園區)化肥用量減少50%以上。2018年推廣范圍將會大幅增加。替代方案重點涉及柑橘、蘋果、茶葉、設施蔬菜,這些作物的化肥用量將下降。最后,農產品價格不高,有些地方撂荒現象會增多,農戶投入積極性下降。2018年生產的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為每50公斤115元,比2017年下調3元。這是小麥保護收購價首次下調。早在2015年,早稻最低保護價就下調。而玉米價格走高,可減少小麥、稻谷最低保護價下調對化肥市場的沖擊。
三是出口面臨沖擊。2018年,盡管國內的氮磷鉀三元復合肥出口量可能大幅增加,但從整體出口形勢看,并不樂觀。首先,國內化肥生產優惠政策的陸續取消,使農資企業生產流通成本不斷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持續下降;其次,國際新增化肥產能陸續建成投產,對傳統出口市場形成沖擊。隨著頁巖氣的大力開發,美國尿素進入大發展階段,僅2016年-2017年,美國就新增尿素產能370萬噸,2018年還將有36萬噸尿素產能投產,美國將由尿素進口大國變為出口國。借助磷資源優勢,摩洛哥磷酸鹽集團的產能不斷擴張,2018年又將釋放80萬噸磷酸產能,顆粒磷肥產能超過1200萬噸。這些都將對國內的化肥市場產生新的沖擊。
四是價格相對高位。2018年化肥價格將處在相對高位,預計將是2016年以來的最高價。記者認為,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宏觀經濟回升好于預期,鋼鐵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走高,化肥價格也將順勢上行;煤炭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化肥生產成本上升;化肥去產能取得一定成效,供需矛盾不如以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