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徐曉磊
《中國農資》記者近日從“2018年硫及化肥市場研討會”上獲悉,2017年鉀肥“三降一增”,鉀肥行業基本進入微利時代,鉀肥需要繼續提高供給能力,保障國內市場穩定供應。
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鉀肥行業分會副秘書長周月表示,2017年鉀肥市場可謂跌宕起伏,4季度時才有了一個穩中向好的趨勢。2017年鉀肥供應體現了“三降一增”。“三降”指國產產量下降、出口量下降、企業的庫存下降;“一增”指進口量增加。2017年鉀肥供應量(結轉庫存除外)1722.4萬噸(實物量),同比增加2.2%。其中,國產資源型鉀肥產量是973.5萬噸,同比降低4.6%,凈進口量748.9萬噸,同比增加了10%左右,對外依存度大約42%。國產資源型鉀肥按品種來說,2017年氯化鉀產量716萬噸,同比下降4.8%;硫酸鉀的產量238萬噸,基本與2016年持平;硫酸鉀鎂肥產量19.3萬噸,同比下降40%多,品種占比小。
從需求看,2017年鉀肥市場總體平穩,我國每年鉀肥需求大約在1500萬噸-1600萬噸,農業需求會有小幅下降,但隨著硫酸鉀、硝酸鉀等高端肥料和氫氧化鉀工業需求的增加,國內需求總體穩中有升。
2017年鉀肥品種價格分化比較明顯,氯化鉀價格2017年前3季度氯化鉀價格持續走低,到4季度價格才有一個明顯拉升,全年氯化鉀平均價格1973元/噸,比2016年平均下降80元/噸左右。實際上,從2013年以來氯化鉀價格一直持續下滑,從當初的2346元/噸到現在,整體下降了370元/噸左右;硫酸鉀整體價格穩中向好,2017年顆粒硫酸鉀均價2746元/噸,同比上漲393元/噸,粉狀硫酸鉀均價2546元/噸,同比上漲250元/噸左右。
近年來,鉀肥行業利潤率持續下滑。2017年鉀肥行業營業總收入339億元,同比增長12%,行業利潤15.5億元,同比下降了34%,主要原因還是受成本和價格影響,鉀肥行業整體利潤率是持續下滑狀態。2011年鉀肥行業利潤率一直在持續下滑,從30%下降到2017年的4.6%,整體來說鉀肥行業基本進入微利時代。
周月表示,2017年鉀肥進口量777.6萬噸,其中進口氯化鉀753.3萬噸,同比增長10.5%,進口硫酸鉀6.4萬噸,同比增長24%。出口方面,由于受國際市場和出口關稅的影響,硫酸鉀的出口量從2015年開始,一直在持續下滑,2015年出口量7.7萬噸,2016年出口量2.7萬噸,2017年出口量1.4萬噸,今年的出口量目前看還是一個下滑的狀態。
英國CRU咨詢公司分析師趙磊認為,自中國簽訂2016年大合同后,全球氯化鉀價格穩步上揚。2017年中國氯化鉀價格出現先抑后揚。2017年大合同簽約后進口節奏更加均衡,減小了國內銷售壓力。2017年1季度進口287萬噸,創歷史1季度進口紀錄。2017年無論全年進口量,還是下半年進口量,均與過去5年均值持平。預判2018年市場情況,趙磊預計上半年國內氯化鉀價格總體維持穩定。2018年大合同談判將更加艱難,預計合同價格上漲20美元/噸。未來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將對中國鉀肥農業需求形成支撐,2018年后中國鉀肥產能總體將維持穩定。但中國鉀肥生產在2019年以后增長空間有限。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總經濟師兼中國化學礦業協會副理事長王君分析認為,近幾年,國內鉀肥產量始終保持增長態勢。而鉀肥產量的穩定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青海察爾汗和新疆羅布泊兩大鉀肥生產基地的技術創新和科學開采。在低品位礦和尾礦綜合開發利用方面的突破,解決了鹽湖鹵水資源稟賦不均、尾礦資源浪費的問題,更重大的意義在于延長了有限資源的可開采年限。
王君還建議,目前執行的資源稅率為氯化鉀8%,硫酸鉀11%,稅率明顯偏高,而在新的稅法中,高限已到15%,并且從光鹵石生產氯化鉀過程中車間成本也合并進入了計征范圍。考慮到鉀肥的支農特點,以及涉及到國家的糧食安全,為給鉀肥生產企業營造寬松的外部環境,建議采用與鹽礦相同的核算方法,將鉀鹽資源稅征收對象調整為光鹵石,資源稅率控制在3%-8%。未來應充分發揮鹽湖的資源優勢,實施“走出鉀、抓住鎂、發展鋰、整合堿、優化氯”的發展戰略,堅持循環利用,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