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鋒 李歡歡
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并非僅為“一流大樓、一流設備之謂也”,而是必須注重涵養一流的人文精神,培育一流的人文環境。“有文化高度,方成一流大學。”
日前,備受關注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隨著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的正式印發,而塵埃落定,“雙一流”建設進入了新階段。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雙一流”建設名單引發的爭議、質疑之聲不絕于耳。這說明社會對“雙一流”建設的高度關注以及對“雙一流”建設背景、意義及所要達到的目標仍存有疑惑,有必要做一些澄清。筆者愿就此問題,談一些認識。深刻理解“雙一流”建設的深遠意義
1.“雙一流”建設是實現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當前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都將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作為振興經濟、提升國際競爭力、搶占世界發展先機的重要戰略選擇,都在加大投入,實施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建設計劃。當代中國雖然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龐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但是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過少、水平偏低,在綜合實力、學科水平、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國際影響力等方面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世界頂尖大學和頂尖學科群中還鮮見中國大學身影。
日前頒布的中國“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和《實施辦法》,科學分析了中國高等教育在世界一流大學中的歷史方位、一流大學基本特征以及發展規律和趨勢,繪制了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清晰路線圖,為中國建成高等教育強國明確了任務路徑,吹響了打造頂尖學府、向國際前列沖刺,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邁進高等教育強國的“沖鋒號”。
2.“雙一流”建設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有效途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類院校在辦學層次、規模、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特別是先后通過“211工程”“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一批頂尖大學的學科建設和科研水平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事物的發展總是充滿了矛盾,任何一項政策都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隨著“211”“985”等的深入推進,其弊端日益呈現,特別是形成了高校之間身份固化、不可逾越的鴻溝。高校只要進了“211”“985”,每年都有固定的經費支持,而之前沒有進入“211”“985”的高校,很難得到相關經費、學科、設備、項目等硬件支持;社會用人單位也按照是否出自“985”“211”高校,給畢業生劃上了等差“貴賤”的標簽,由此,牽引了整個白小學、中學直至大學的教育體系和社會支撐系統。
而現在出臺的“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和《實施辦法》不搞世襲制、不搞終身制、不搞一刀切、不搞清一色,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展,加快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建立健全績效評價機制,積極采用第三方評價,提高科學性和公信度;資金分配更多考慮辦學質量特別是學科水平、辦學特色等因素,動態調整支持力度等。這不啻為中國高等教育體制變革的施工圖,為打破高校身份壁壘、最大限度釋放高等教育改革紅利,提供了有力的措施保障。
科學把握“雙一流”建設的路徑與著力點
我們必須清楚,高校進入“雙一流”建設名單,并不意味著立馬就變成了“雙一流”,要想讓愿望變為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建成“雙一流”大學,是必須回答好的時代命題。
1.“正兵”與“奇兵”同建,“一流”與“非一流”兼顧。《孫子兵法》日,“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意思是說,作戰的規律是:既要重視運用正兵,也要重視運用奇兵,善于使用奇兵者,往往具有強大的作戰能力。就高等教育而言,如果說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綜合性大學是“雙一流”建設的“正兵”的話,而一些頗具實力但學科相對單一的特色型大學則是“奇兵”;如果說已進入“雙一流”建設名單的大學是“正兵”的話,那么未進入“雙一流”建設名單的高校則是“奇兵”。
在當前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毫無疑問,要“集中資源、率先突破”,重點建設好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一流大學”;同樣也不能忽視那些學科特色鮮明、師資隊伍整齊、專業結構有梯次、實驗平臺精良并齊全、具有較完整的技術鏈和創新鏈的高水平的行業特色型高校,要給資金、政策,扶植一批有實力、有特色的院校沖擊“世界一流”學科;同樣,也要本著“帶動整體”的精神,支持具有潛力而未進入“雙一流”建設名單的高校。只有這樣,才能在建設“世界一流”的過程中帶動高等教育水平整體提升,最終實現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2.“高峰”與“低谷”俱贏,實現以“重點”帶動“一般”。學科是“雙一流”建設的基礎。“雙一流”建設《實施辦法》中指出,“要優化學科建設結構和布局,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形成調動各方積極參與的長效建設機制,以一流學科建設引領健全學科生態體系,帶動學校整體發展。”
在高校內部,有重點學科,也有一般學科,重點學科與一般學科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一般學科的支撐,任何重點學科都不可能長遠發展;“一流學科”一定要有與之相適應、相匹配的一般學科來支撐。所以,在將重點學科建成“一流學科”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忽視或削弱一般學科的建設。集中力量建設“一流學科”,絕不是簡單的學科撤銷和調整,絕不是以犧牲一般學科的發展前景為代價,而是整個學科體系均衡化發展的實踐探索。
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為例,在設計如何建設一流學科中,學校確定了“瞄準一流、梯級建設、漸次突破、共同發展、全面提高”的基本思路,集中優勢學科力量,圍繞開放型經濟建設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實現重點突破,率先進入國際學術前沿;按重點建設學科、重點支持學科、重點培育學科三個層次分目標、分階段開展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學科體系,為實現學校學科建設長遠目標打好基礎;開展協同創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的新型高端智庫,把學科建設成果轉化為服務國家決策的資源。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各個學科之間互動互補、互為支撐的綜合優勢,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建設面向開放型經濟的學科高峰,實現學科“高峰”和“低谷”俱贏的效果。
3.教學與科研并重,切忌畸輕畸重的“單腿跳”。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上,從來沒有忽視對教學工作的重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雖反反復復強調教學的重要性,而實際上,對教學則日益輕視、乃至忽視。
“雙一流”建設的目標是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因此,有些高校以建設一流學科、以瞄準世界前沿科研成果,作為“雙一流”建設的著力點,普遍重視學術研究成果。其錯誤的邏輯推導,就是將主要精力投放在科研上,從而忽視或削弱了教學工作。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不僅僅是科學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大學,更是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優秀本科教學的大學,是以科學研究為高水平教學提供支撐的大學。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必須要有一流的本科教學。“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大學應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把教學作為首要任務,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提升知識傳播的效率,著力于培養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4.重視一流師資隊伍建設,避免上演高層次人才“乾坤大挪移”。“雙一流”建設關鍵在“人”,在于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于是,為了在“雙一流”建設中占據優勢,有些高校除了購置設備、修繕教學科研場所,便是開啟了“搶人”模式。百萬年薪、科研啟動經費、一線城市住房、子女人學等都成為高校招募“良才”的砝碼。有些高校,只要對方有“頭銜”,不管人才本身是否適應學校的實際情況,一律挖來,絲毫不顧人才引進后能否真的將所在學科建成名副其實的一流學科。這種“互挖墻腳”的行為,使得急功近利、惡性競爭等問題暴露無遺。
盡管國家已出臺政策,對這種單純依靠金錢和待遇吸引人才的做法叫停,引導和規范東部高校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挖人才,但高層次人才“孔雀東南飛”的趨勢依舊盛行。這種高層次人才從中西部到東南部、從四周到首都和經濟基礎好的大城市聚攏的現象,就是高層次人才的“乾坤大挪移”。此風不禁,不僅不會增加高層次人才總量,反而使得高校內耗嚴重,助長浮躁之風和短視行為,拉大高層次人才地區分布差距等,可謂弊端重重。
造就一流師資隊伍,要注重“引進”與“培養”并重。這里說的“引進”,不是指在國內高校瘋狂“挖人”,而是要去世界一流大學覓“將才”、引“良才”,通過激勵措施,吸引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能夠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人才;同時,以“培養”為核心,實現人才的本地化。要通過前瞻布局,提早發現、跟蹤,重點遴選培養一批熟悉中國國情、學科基礎扎實、科研潛力突出的優秀青年人才,大力推進不同層次、不同背景、不同學緣的教師交流融合,扎實推進“雙一流”建設。
5.“硬實力”與“軟實力”共抓,避免有“大樓”無“文化”。由于有“雙一流”建設資金的支持,各高校不約而同地加大了對實驗室等硬件設施的升級改造。一流實驗室為一流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成長和發展的環境,為人才培養提供了發展和創新的空間,為科學研究的驗證和創造提供了舞臺,為成果的轉化提供了實訓和時間的平臺。
誠然,加大對硬件設施的投入意義重大,也十分必要,但是,“雙一流”建設光靠硬件設施等“硬實力”是不夠的,還需依靠塑造大學自身的精神和文化等“軟實力”。中國著名教育家梅貽琦說,“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同樣,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也并非僅為“一流大樓、一流設備之謂也”,而是必須注重培育和建設一流的文化精神和氛圍環境。“有文化高度,方成一流大學。”所以,“雙一流”建設必須注重大學內在的精神文化建設,培育優良的校風、學風,涵育優良的人文生態,而這些遠比提升顯性的“一流硬實力”要困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