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玲

塞勒把心理學引入經濟學領域,這種交叉學科的研究會得出跟純粹的經濟學研究不同的結果,這種創新具有劃時代意義
迪恩·卡爾蘭(Dean Karlan)是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扶貧創新行動的奠基人、行為經濟學家、社會企業家。2007年,迪恩·卡爾蘭曾獲得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該獎項為美國政府授予美國獨立研究青年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最高榮譽。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曾這樣評價迪恩·卡爾蘭:21世紀上半葉將被歷史學家銘記為一個消除世界貧困的時代;而像迪恩·卡爾蘭這樣一些少數天才,則會被視為這個時代的創造者。在細致分析和創造性發現面前,許多原本被認為永遠不可能解決的深層次問題都不復存在了。
迪恩·卡爾蘭和雅各布·阿佩爾(Jacob Appel)在2014年出版了《不流于美好愿望》一書,該書結合行為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兩大熱門的經濟學領域,把行為經濟學融入全球性的實地研究中。
2017年10月16日,《中國經濟報告》在北京專訪了迪恩·卡爾蘭教授。
行為經濟學的力量
中國經濟報告:你如何評價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查德·塞勒的貢獻?
迪恩·卡爾蘭:諾貝爾獎一般都是頒給那些開拓出一條新路的人,但并不一定是前人完全沒有涉足的領域。塞勒也是站在前人肩上,但他開創了行為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所以把這個獎頒給了他。而且諾貝爾獎評委會很少把獎頒給只局限于一個研究領域的人,所以你可能會看到一個人研究的主方向是心理學,但反而獲得了經濟學獎。像塞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把心理學引入到經濟學領域,這種交叉學科的研究與純粹的經濟學研究相比,會得出不同結果。這種創新具有劃時代意義,可以說,塞勒作為行為經濟學的創始人,獲得諾獎可謂實至名歸。
中國經濟報告: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的區別在哪里?你對塞勒的行為經濟學研究作何評價?
迪恩·卡爾蘭:簡單地說,行為經濟學可以拓寬經濟決策模型。當引入心理因素,使得經濟學不只是單純的、傳統的經濟學,而是要分析,當心理因素影響決策行為時,決策者會發生什么變化,會做出哪些從傳統經濟學角度來看不那么科學明智的決策。這是行為經濟學最關鍵的一點。加入這樣的分析以后,整個經濟學就變得更加人性化。
行為經濟學跟傳統經濟學相比,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很多決策看似隨機,其實是可以預測的。那么,這就涉及行為或者決策的動機是什么?行為經濟學就是因為引入了對人們動機的研究,才更加有效。在傳統經濟學者看來,可能有些決策是缺乏理性的。事實上,有一套體系可以預測人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這個體系就是塞勒創建的行為經濟學。他提出的兩個主要觀點是:
第一,不管遇到什么情況,解決問題的方案都要盡量保持簡單易行,尤其是政府制定政策的時候。如果制定的政策難以實施,就可能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第二,行為經濟學必須要建立在有證據的基礎上。比如說,我們希望通過行為經濟學促成某些慈善活動的開展,那么,這個前提條件就是要給出充分的理由來證明應該從事這項活動以及方案可行。任何沒有證據的結論都是不成立的。
在塞勒的基礎上,我個人再加一點,就是每次活動遇到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即使方案很簡單,即使是有比較充分的證據,也要看這件事情是為誰做、具體情況是什么。只有確保了這三點,行為經濟學才是靠譜的。
中國經濟報告:你認為,行為經濟學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給人們怎樣的指導?
迪恩·卡爾蘭:引用一個行為經濟學家特別喜歡討論的例子,很多人去健身房,尤其是24小時的健身房。但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他們往往都會乘電梯進入健身房。從理性角度來看,去健身房的目的就是為了鍛煉、燃脂、消耗卡路里,但是為什么很多人不選擇走上去,而是乘電梯呢?由此得出兩個很重要的觀點,同時也是塞勒的核心觀點:
第一,人很復雜,不是所有的行為都能用理論來解釋。
第二,引導設計很重要。如果在電梯顯著的位置放置一個告示,告訴大家走上去消耗多少卡路里,乘電梯上去消耗多少卡路里,可能就會引導人們做出選擇。正是因為這些設計都沒有出現,才使得很多人盡管想去健身,卻依然乘電梯。
就目前來看,行為經濟學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理論層面,通過合理的模型來預測人們的行為。第二個階段是實用層面,通過行為經濟學的原理引導人們的行為,幫助政策制定者制定出有效的、真正能夠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的政策。
下面,通過兩個具體的案例,來感受一下行為經濟學的引導作用。
第一個案例是我們在玻利維亞、秘魯和菲律賓開展的一個測試,就是銀行在開立定期存單時,最后增加一項到期短信提醒服務,當客戶要求開立到期不約轉的定期存單時,可為客戶開通到期短信提醒服務,這樣的服務使存款人數量增加了6%。而這6%的存款人完成了他們原定存款目標的3%。我們現階段正在進行更多的測試,希望通過這些有力的數據引導相關部門做出更好的決策,帶動貧困國家或地區的人更好地進行財務管理,從而給自己的未來以保障。
第二個案例是在菲律賓開展的問卷調查,目的是調查當前民眾對于購買健康保險的了解程度、接受度及選擇傾向性和目的性。我們想知道問卷調查會不會使被問卷調查的人的行為發生改變。結果顯示,接受問卷調查之后,購買相關保險的比例增加了。因為通過問卷了解到保險可以作為風險轉移工具和投資性產品后,被調查者的保險意識提高了,購買行為就增多了。
中國經濟報告:利用大數據可不可以找到一個均衡價格,幫助政府更加合理地配置市場資源,從而回歸計劃經濟?
迪恩·卡爾蘭:大數據主要是可以幫助政府或者有關部門預測大眾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或者他們會有什么樣的行為,但是并不能夠幫助政府更加合理地配置資源,因為它起的只是一個預測作用,并不能夠改變別人的行為。
不流于美好愿望
中國經濟報告:能談談你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研究的獨特方面嗎?據了解,你在2002年創立扶貧創新行動(IPA)組織,相比于高深的經濟學理論,更愿意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使美好愿望不僅僅流于空想。IPA可以看作是你研究領域的社會實踐項目嗎?
迪恩·卡爾蘭:我所研究的內容更注重行為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的交叉,這是有別于其他人的地方。
IPA致力于尋求有效消除全球性貧困和其他社會問題的措施,而后進行大規模推廣。我們主要做兩件事:一是跟政府合作進行一系列的隨機測試,然后將發現的現象、得到的數據以及測試出來的結果告訴相關的政策制定者,研究哪些政策是可行的,在經濟學和政府之間搭建起一道橋梁。二是確保政策可以逐步實施。
IPA的很多測試是跟行為經濟學密切相關的。我們做過很多具體的實驗,希望通過改變貧困家庭的存錢方式來幫助他們脫離困境。我們也做過大量的調研,這些都是隨機的,都不是有主導性的。在研究過程中,從行為經濟學的視角,檢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政策,且特別關注能使極度貧困人群提高收入與改善財務狀況的政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