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黎陽
金融危機的根源來自實體經濟的非均衡和金融系統自身信息處理功能的不完善
為什么近代危機常觸發在金融領域?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業如何成為給人類帶來災難的“灰犀牛”?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金融領域“灰犀牛”的特性、危害,它何時沖出、又常隱身何方,它從哪里來、可能到哪里去。
首先,金融體系的特性決定了其風險的高發性、蔓延性和危害性。金融體系的核心功能是信息處理,終極功能是資源配置、支付結算、財富貯藏、風險管控。金融體系作為信息加工廠和集散地,對來自實體經濟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后,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性,通過流動性這個信息載體實現其功能。信息加工準確高效則能形成正確信息,反之,則形成誤導。而且金融體系的擴散性可放大其信息處理的效果,既可擴散正確信息,優化資源配置,分散風險,積累財富,也有可能擴散錯誤信息,誤導資源配置,積聚擴散風險,造成信任危機、財富縮水、需求抑制,進一步加劇供求失衡,甚至引發大面積實體經濟的危機。金融體系面對的是不確定性,其信息處理具有擴散性,隨著金融體系的發展壯大,其作用亦逐步增強,甚至成為近現代經濟危機的觸發地。因此,應高度重視和全面防范金融風險尤其是大概率系統性金融風險。
其次,金融危機的觸發及危害集中表現在資產價格信號紊亂,資產價格的合理性應作為金融風險排查的著眼點。金融危機一般會經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泡沫的醞釀:由于信息遺漏、造假、誤導等原因,資產價格具有不穩定性,可能會導致價格與價值的偏離、暫時的供求失衡,即價格與穩態的現實產生了偏離。第二階段——泡沫的放大:資產價格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吸引了過多的流動性。資產價格不取決于個體判斷而是更多地體現為非理性的群體行為。第三階段——泡沫的刺破:價值偏離被拆穿、炒作熱錢流走、央行主動收縮信用(如縮表加息),導致價格迅速崩盤。從流動性的時間性、數量性、價格水平這三個維度來看,泡沫刺破的瞬間,資產流動性急劇下降,失去交易量,價格瞬間滑落,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恢復流動性。第四階段——危機的傳導:金融體系信號紊亂后,流動性快速緊縮,財富縮水,信用鏈條斷裂,甚至發生兌付及信用危機。金融體系喪失定價、交易功能,從而無法完成原有的資源配置功能,財富的快速縮水也令需求進一步萎縮,加劇了經濟失衡。從以上金融危機發生的階段來看,金融危機的觸發往往集中表現在價格信號紊亂。具體如1929年大蕭條中的股票價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的匯率、2008年次貸危機中的房地產債價格、歐債危機中的政府債券價格。因此,資產價格的合理性應成為風險排查的重點。
再次,金融危機的根源來自實體經濟的非均衡和金融系統自身信息處理功能的不完善。金融危機的觸發點或許不同,但根源卻有一定的共性。從淺層原因看,通常是金融體系的價格發現、資源配置、信息處理功能失靈的問題;從深層原因看,主要在于整體性供求失衡、結構性供求失衡、全球性供求失衡。由于金融體系處理的信息來自實體經濟,這些信息在金融體系處理后再作用于實體經濟,可以說,“灰犀牛”或多或少來自于實體經濟,再作用于或回到實體經濟去。因此,除了要關注資產價格信號,更要關注價格信號背后所反映的實體經濟中的畸形及不穩定因素。這是“灰犀牛”的醞釀、藏身之處,是防范風險的關鍵點,也應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金融監管的著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