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未來在經濟新常態下,評價和衡量一個好的、理想的國家級新區發展的標準,應當是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揮棒
目前,獲得國務院批復的國家級新區已多達19個,還有7個在排隊申請。這么多、這么密集批復的新區,國家希望達成的目標是什么?是培育新動能還是開發新區域?我們如何衡量和評價這些目標的實現情況?如何使國家、地方政府乃至眾多生活在新區的廣大民眾能夠切實感受到這些成果和進步?為此,筆者嘗試給出一個既有理論又能緊密結合實踐的評價指標體系或者說一個分析框架,試圖來衡量和評估什么才是一個好的國家級新區。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對“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的深刻表述,也是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成功發展經驗的高度概括,更是對新常態下國際國內發展大勢和中國發展規律的全新認識,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理念,當然也要管新區的發展。因此,對新區發展的評價可從這五個維度具體展開。
創新評價
新區之新,首要是創新,從0到1的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發展,實際上是回答未來經濟發展基本動力的問題,意味著未來增長方式將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意味著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只有靠創新才能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未來只有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過加強創新,才能提升要素投入的綜合效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之所以如此強調創新,其背后的邏輯鏈條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過后,全球性長期全面的經濟停滯實際是人口和技術的變遷使然。一方面,是全球老齡化的持續并蔓延,導致總需求不足,投資萎靡,進而使得創新活力下降;另一方面,技術進步長期停滯,全球全要素生產率趨緩甚至下降,潛在增長率下降,技術進步的邊際效用遞減。
中國亦是如此。客觀而言,當前中國在絕大多數科技領域仍是跟隨、模仿策略,絕少有像古代中國、當今美國那樣,為全人類在新技術、新產品方面做出開創性、引領性貢獻的成果,創新嚴重不足,帶頭能力不足。有研究表明,至少在60多項應用技術方面,中國均未掌握其核心技術,如半導體加工設備、超高精度機床、工業機器人、精密儀器、工程器械、軸承等。由此可見,要想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智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此筆者建議,有必要以硅谷為樣本,設立一個旨在吸引全球人才集聚中國的“人才自貿區”——“科技創新型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政策在人才引進方面的表現就是讓全球創新人才在白貿區內自由流動。這是美國硅谷成功的關鍵。未來在創新方面,一定要實現去中心化,不能過度依賴國家級的科創中心。我們這么多新區,應當要立志,打造和培育更多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最具國際活力和魅力的創新城市或者區域,像美國的灣區、硅谷,以色列的特拉維夫,中國的深圳、杭州,用更加開放靈活的政策,吸引全球科技精英,培育核心競爭力,盡可能多地打造共生共榮的產業生態圈,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為創新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為科學評價和衡量新區創新發展的成效,提出創新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協調發展評價
協調意味著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第一位的,而非速度。
協調發展,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如何理解協調?又怎么做到協調?筆者認為關鍵是要處理好六大關系。
一是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平衡好兩者的作用。政府通過行政的力量,在較短時間把新區建設成為一個初具規模、基礎設施基本完善的城市。問題在于,建成以后,城市的發展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是否充滿活力、有效率、有創新?這些則需要更多地發揮市場力量,政府則應主要構建好、維護好經濟自由度、產權保護和企業家精神等市場經濟的基礎性、制度性安排。
二是處理好供給和需求、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關系。供需失衡既有產能過剩的問題,也有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因此,既要化解產能過剩、處理僵尸企業,也要滿足有效需求。強調供給側改革,絕不是放棄需求側管理,而是由過去以需求管理為主過渡到需求與供給并重(總量與結構并重)。
三是處理好產業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平衡好經濟社會發展與水、土地、資源等基本經濟要素的矛盾與沖突,強調綠色、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四是處理好實體經濟與金融發展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從根本上化解中國金融風險角度考慮,還是著眼于大力振興實體經濟、避免產業“空心化”趨勢,都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實體經濟產業部門生產率低下,金融產業脫離實體經濟的惡性循環。引導金融產業回歸本源,提高其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
五是處理好新區內部的諸多經濟結構之間的關系。如供需矛盾、城鄉分化、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經濟問題,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六是處理好短期穩定房價與中長期保持市場活力的關系。當前,很多城市為了抑制房價,采取了大量的限制需求,甚至限制交易的做法,短期可以理解。但必須認識到,這種限定從長期來看會影響市場要素的活力釋放。沒有活力的市場,難以優化資源配置,更遑論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也要注意平衡好市場活力與穩定房價的關系,注意處理好短期穩定和長遠發展的關系。
為科學評價和衡量新區協調發展的成效,提出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
綠色發展評價
新區要成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范。
綠色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綠色發展,本質上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核心是處理好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新區無疑要在這方面成為全國的典范。
作為國家級新區,要力爭探索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發展模式,優化產業結構,加速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產業,促進綠色、低碳、環保的新產業、新業態成長。
為科學評價和衡量新區綠色發展的成效,提出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見表3)。
開放發展評價
新區要做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排頭兵。
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過程中,政府應當在以下方面有所作為。
首先,要重視完善外貿和營商環境。運用財政、金融等多種政策工具優化外貿發展環境,進一步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優化外貿企業資質的審批環節,規范進出口貿易制度;加強外貿信息平臺建設,建立國際貿易資訊系統,幫助企業規避貿易風險;加強多邊和雙邊談判,減少貿易壁壘給企業帶來的損失。
其次,發揮“走出去”對貿易的促進作用,支持企業到境外投資和開展對外承包工程,帶動裝備、材料、產品、技術、標準、服務出口。
第三,積極發展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健康快速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更多的跨境電商企業,推動跨境電商基地的發展,推進跨境電商平臺建設。
第四,堅持出口和進口并重,協調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服務貿易,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優勢,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
為科學評價和衡量新區開放發展的成效,提出開放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見表4)。
共享發展評價
新區要成為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實踐共享經濟的試驗田。
堅持共享發展,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并且可持續的長效發展機制和協調機制,以激發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共同努力、共同享有的積極性,推動解決民生領域的相關問題。當前,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概括而言,人民的期盼主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
為科學評價和衡量新區共享發展的成效,提出共享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見表5)。
上述五方面指標體系所構成的一個整體,可以看作是一套全新的中國“五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推而廣之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及城市的“五大發展”進程。這樣一個輔助性的指標體系,可以用來彌補現有的GDP指標的不足和缺陷,這不是對GDP的簡單否定、替代和超越,而是對其必要的提升和完善。
未來在經濟新常態下,評價和衡量一個好的、理想的國家級新區的發展標準,應當是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揮棒,徹底拋棄固守多年、單純追求經濟總量、以GDP規模與速度為核心的經濟評價體系,而應追求經濟運行更加穩定健康,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合理、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效、生態環境更加良好宜居、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逸,實現由僵化追求單一的經濟增長目標向構建全面綜合反映、科學評判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轉變,最終實現高質量、無水分、暖人心、可持續的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的經濟發展,讓老百姓感覺更加真實和更多實惠、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的經濟發展。這才是國家級新區孜孜以求的終極目標;這才是國家級新區應該為國家做出的有益探索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