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初二那年,我不小心從一棵榆樹上摔下來,左腳骨折,父親就買輛二手自行車接送我上學。兩年過去了,我的腳也早已恢復正常,但父親仍堅持騎著那輛破車送我上學。自行車渾身上下的斑斑銹跡,就像父親那布滿歲月淪桑的面龐。
那是一個星期五下午的最后一節課,老師正安排周末事宜。父親又照例穿越夾在道路兩側的眾多的“別克”“朗逸”,頗為得意地將自行車停在教室窗戶附近那處能透過玻璃望見我的位置。同桌嬌嬌推推我,遞過一個詭秘中夾雜著鄙夷的眼神。我眼睛的余光與那輛自慚形穢的自行車相遇了,鼻孔里頓時掠過一絲酸楚。終于熬到老師把事情講完,我漫不經心地收拾著書本,想等大家都離開后再走。教室里的同學越來越少,負責教室安全的班長早有些不耐煩。他直挺挺地走到我跟前,抬起高高的馬尾,指指窗外說:“焦可馨,你爸開車來接你啦!還磨蹭個啥?”我很想對她發火,最終還是拎起書包沖出教室,紅著臉、低著頭朝校外跑去。最后,我在學校附近的一處胡同拐角處停下來,才發現推著那輛丑陋自行車的父親一直氣喘吁吁地跟在我身后。我站住,父親也停下,然后是短暫的沉默。一句沉重的話還是從我唇邊擠出了:“爹,下次來接我,就在這兒等吧……”父親那一臉的擔憂瞬間被尷尬的表情代替。但他什么也沒有說,只是沉重地點點頭,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流露出幾分自責的神色。從此之后,父親便按我的要求,在這個胡同的拐角處接送我,我如釋重負。
前幾天,受臺風“布拉萬”余威的影響,陣雨不斷。父親望著外面的大雨,看看焦急的我,給我披上雨衣,讓我坐上車座,敏捷地跨上車子,猛踩腳板,一頭沖進雨幕里,還不時回頭喊著:“妮兒,坐好。”雨水順著父親彎弓似的脊背不停地流著,我的眼淚也流出了眼眶。來到胡同口,雨勢漸小,父親滿足地甩甩頭發,抖落掉雨水,雨珠四濺,我不由地笑了起來。
我低著頭,說:“爹,您騎車送我去學校吧!”父親爽朗地大笑一聲,說:“好哩!”此刻,那輛丑陋年邁的自行車仿佛也煥發出青春,如一只快樂的鴿子,歡快地向學校飛去。
【點評】“父愛”是一個大主題,但是由于家境條件、個性差異,“父愛”的方式、表現、內容卻又是千差萬別,怎樣寫出這個“差別”,本文采用的“大題小作、選準切口”之法,給我們提供了有益借鑒。立意,將“父愛”濃縮到父親常年如一,陰晴雨雨從不間斷的接送行為里,表現一種無私的關心、疼愛;選材,采用對比手法,選取“冷”“曖”相應的兩個小場景,鮮明地突出了主題;手法,以“丑陋的自行車”為“切口”,并以之為線索敘事寫人,以小事物、小場景,表現濃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