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推動構建智能化學習環境,以智慧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重構教育體制,培養適應智能時代的創新人才已經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現實選擇。然而要進行智慧校園的全面構建并非易事。筆者嘗試從智慧環境、智慧課程、智慧教學、智慧評價四個維度闡明如何系統構建智慧校園。
一、智慧環境:行為數據化
信息技術讓教育從“經驗”走向“實證”、從“實事”邁向“數據”成為可能。學校應致力于將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創設無處不在的智慧學習環境,精準采集師生行為數據,及時發現、歸納、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育人水平。
樹人景瑞小學在智慧環境的建設過程中,采取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家校合作三種策略,根據學校實踐,開發了具有全方位、多功能、校本特色的“景瑞beone”智慧校園統整平臺,形成了E蘭智慧環境。
一是管理行為數據化。以實現管理智能化為目標,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借助一體化平臺,打通數據端口,打破信息孤島,實現互為傳感、萬物互聯,推動數據有效整合。
二是服務行為數據化。系統開發、有效集成未來教室、電子班牌、電子手環,力爭為師生提供網絡無感介入、綠色、可持續的信息化環境。未來教室,實現空氣、溫度、濕度智能調節;桌椅擺放,可根據教學需求自由組合;教學屏幕可以多屏互動,師生能在任意角度觀看或進行操作。電子手環能對學生實時定位、身份認證、采集數據,即使在教室學習的相關數據也可被自動采集。電子班牌提供走班考勤、信息傳遞等功能支撐,及時讀取電子手環采集的數據,了解學生行為軌跡,查看各項分析報告。
三是教學行為數據化。構建全覆蓋的校園無線網絡,實現師生人手一塊平板、電子手環,配備教室大屏幕觸控一體機,搭建FEG未來教育個性化教學系統V3.0平臺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自動采集師生行為數據。例如,借助可穿戴手環設備,根據對學生運動狀態、運動量、心率、熱能消耗數據的采集,教師能準確分析出學生的運動狀態,從而為學生提供科學的、個性化的運動方案。與此同時,平臺也會根據學生的綜合數據,形成學生睡眠質量統計圖、身高體重走勢圖、健康分析圖,并自動推送飲食建議、運動建議、學習建議。
二、智慧課程:學習4A化
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讓課程從“封閉”走向“開放”成為可能。學校唯有將信息技術、課程、人進行深度融合,構建系統化的課程,為每一個學生提供4A(Anywhere、Anytime、Anybody、Anyway)化的學習課程表,才能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
樹人景瑞小學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練內功”等系列舉措,精心研制和實施學校課程規劃,提升學校課程領導力;采取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主題化“雙線并進”策略,著力構建“開放多元 融香聚慧”的學校E蘭課程體系,不斷滿足學生全面而充分發展的需求。
Anywhere:通過對網絡空間人人通的探索與實踐,實現學生人手一個學習賬號,學生無論在校內還是校外,課內還是課外,都可以進入個人學習空間,調取音像、視頻、文字、圖片等各種豐富的網絡資源,開展泛在學習。
Anytime:學校提供的學習賬號,是量身定制的,每個人的賬號都是唯一的。不僅能滿足小學六年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學習、成長需求,還可以一直伴隨學生,供其使用至中學、大學,甚至終身,突破了學段、學校、學習的時間界限。
Anybody:通過對學習信息的采集、分析,為學生推送四類課程:需進一步豐富的“多彩舞臺”課程、需進一步加強的“智慧油站”課程、有一定難度的“快樂挑戰”課程、有一定潛力的“超越向前”課程。每位學生的課程推送都獨一無二,每位學生的選擇機會都公平均等,盡量滿足每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Anyway:建立獨立學習空間,教師端和學生端之間、移動端和PC端之間的相互鏈接被打通,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教學資源、學習資源之間的互動。泛在學習方式,成為學生課程學習的途徑,突破學校常規學習組織形式,滿足了學生對學習方式的需求。
三、智慧教學:思維可視化
信息技術讓師生教學從“淺表”走向“深度”成為可能。學校致力于運用信息化手段、思維可視化技術、現代教學方式將學生學習的思維結構、進程、策略進行可視化呈現,將學生的思維從識記、理解、運用層次引向分析、綜合、評價、創新層次。
在實踐中,景瑞小學建構了開放包容的“蘭韻未來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將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思維碎片整理成可觀測的數據,借助香港大學比格斯教授的solo思維模型,搭建起與學生有效溝通的路徑,讓學本化教學成為可能。
課前:教師作為“分享者”,將圍繞一個知識點而設計的“前學”內容,通過平臺制作成學習視頻與前測試題,由“FEG智能教育云”組合成學習任務單后發布給學生。學生利用學習終端,依照任務單進行前置性學習,理解知識點。在學生獨立完成前置性學習視頻和檢測以后,系統自動生成學生前測學情數據報表,教師根據學生自學情況的數據反饋,準確把握學情,并借助思維模型,判定學生新的認知起點,從而及時調整教學行為,聚焦教學核心,直擊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課中:教師作為“點燈人”,聚焦學生課前學習中暴露的問題,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提供學習策略和思維路徑),組織學生開展學習。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作為評估員,通過評測、talk(對談)等功能反饋出的真實數據,依托solo思維模型,快速評估出課堂上學生反映出的不同思維層級。教師作為一個助力者,擇取能夠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的素材,使不同層級的學生都能突破學習難點,提升思維層次。
課后:教師作為“研究者”,在設計提升學習方案時,會借助信息技術將學生課前、課中反饋出的數據,所反映出的各學習階段的思維狀態集結起來,形成整體分析,分層推送個性化作業,促進學生向更高思維層次發展。
基于教育大數據,蘭韻未來學校建立了線上與線下融合的,個性化、選擇性、精準的學習空間,能夠隨時收集學習中的雙向反饋數據,可以真正滿足每個學生的個體需求,可以通過概率預測優化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
四、智慧評價:成長個性化
信息技術讓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從“共性”走向“個性”成為可能。學校致力于構建智慧評價,旨在搭建平臺,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業水平、素質發展等進行實時記錄和及時反饋,從而實現對每個學生個性化的引導和教育。景瑞小學構建的E蘭綜合素質評價平臺,呈現出個性化、多元性、融合性三大特質。
特質一:個性化。蘭韻綜合素質評價平臺,聚焦每一個學生的微觀表現,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社會參與、自主發展、文化修養等方面產生的各種數據,通過海量的過程數據,可以精準分析每一個學習者的知識能力結構、個性化傾向、思維特征、學習路徑和學科素養發展狀況,實現對每個個體的及時反饋。
特質二:多元性。蘭韻綜合素質評價系統拓寬了評價的渠道,集合了教師的教學數據、學生的學情數據、家長的關注數據、社會的參考數據,使評價從單一的學校評價向教育相關者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評價轉變。評價App可在PC端、Pad端、手機端進行安裝,實現了評價載體的多元化。教師、學生、家長人手一個賬號,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特質三:融合性。綜合素質評價系統衍生出全新的線上線下相融合的評價方式。線下數據采集,線上匯集傳輸,虛實結合的跨界評價,帶來了全新特征的育人評價空間。九朵蘭表彰、App短信推送、個性分析報告、個人博客等線上的評價呈現,有效發揮了對學生狀態的診斷、鑒別、導向、激勵等作用,促進了學生線下的自我管理、自我修正、自我完善。
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信息技術的優勢,構建促進學生全面、個性化發展的智慧教育環境,進而重構大數據時代的教育業務流程,構建靈活、開放、終身、個性化的未來教育生態體系,將是構建智慧校園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