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丹
摘要:魯迅在作品《傷逝》中,從其生活的年代對婚姻的觀念,職業和婚姻以及婚姻和愛情三個方面為出發點,將作品中愛情從開始到出現問題,最終導致婚姻的失敗,結合魯迅的親身經歷進行對比,對當時和現在的青年人在婚戀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以下是筆者讀過《傷逝》之后對魯迅的情感特征進行分析。
關鍵詞:傷逝;魯迅;情感
引言:
《傷逝》在魯迅的作品中情感特征非常明顯,作品是以一對青年人的愛情作為題材的小說。開篇以悲哀的基調,寫下作者的悔恨,以第一人稱的方式進行敘述,將讀者帶入故事當中,字里行間表露出涓生的悔恨,為自己的自私和社會的無情感到悲憤,讀者可從中感受到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一、為子君的幼稚和善良感到悲哀
《傷逝》中的主人公分別為涓生和子君,二人在會館相識,談起各類話題,如:男女平等、泰戈爾等。子君是個追求新思想的女孩,個性單純,雖然叛逆,但是對事情缺乏自主的判斷。當涓生追求子君的時候,她像個孩子一樣不知所措。當涓生告知她不愛她的時候,她像失去母親的孩子一樣彷徨。當子君說出“我就是我,別人無權干涉”這樣的話時,代表她信誓旦旦脫離封建的家庭,不怕別人的嘲笑。但是子君沒有想過和涓生私奔、同居所導致的后果,沒有充足的思想準備,導致受到挫折之后變得怯弱。當失去涓生的愛時,她內心非常恐慌,企圖通過對從前的愛情故事進行溫習,證明涓生是愛她的,從此,導致涓生離子君越來越遠。子君是幼稚的,但是她卻像孩子一樣的善良。在子君和涓生私奔之前,一直是一個體貼的姑娘。在她和涓生私奔之后,也是勤儉持家。在她和涓生的“新生活”開始時,她為了對這個家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甚至賣掉了自己的戒指和耳環。在子君的父親把她帶回家之前,她還為涓生準備生活用品如:面粉、鹽、白菜等,并將僅有的一點錢留給他,告訴他怎樣維持生活。子君和涓生在一起時,涓生對她的求愛細節和話語,她都能清晰的記得,甚至倒背如流,在她的內心中熱烈的愛著涓生。當她和涓生離別之后,背負著沉重的道德枷鎖,在無數的冷眼下走向了死亡。善良的子君純真可愛,對愛情堅貞不渝。作者為其善良感動,為其幼稚嘆息,因此,子君的悲劇讓讀者感到痛心[1]。
二、為涓生的天真和自私感到悲痛
在《傷逝》中,涓生的愛是天真的,同時也是自私的,這也是其對自己感到悔悟的地方。涓生在很多方面的表現都是天真的,如:愛情、社會和斗爭等方面,對于這些方面他明顯準備不充分。在愛情方面,他支持自由戀愛、男女平等,但是不懂得怎樣守護愛情。在他為自己在求愛過程中向子君下跪感到憤怒時,說明他很介意自己給女人下跪,求愛也不例外,深深的體現出他內心中的大男子主義。在涓生和子君同居后,沒有了以前的讀書和散步,生活的并不快樂。對于愛情的更新和創造,他只知道理論,不能聯系實踐,導致最終總結出他與子君之間只是盲目的愛情。涓生還天真的高估自己,表示自己對封建勢力的輕視,追求自由,但是他低估了封建制度的影響。當他接到被單位開除的信件時,還滿不在乎,還幻想著通過自己的力量找一份抄寫或者是教讀的工作。但是現實是沒有人為他提供工作,就算是自己認為的“熟人”也只是在他寫了三封信之后給了他兩張書券。涓生一直想憑借自己的力量改變命運,但是卻在命運的旅途中摔的更慘。對待斗爭方面,他受到泰戈爾和易卜生等思想的影響,他的救贖方式具有理想的色彩,缺乏將封建的制度打破并建立新的制度的用氣。涓生還具有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的一面。被開除時,沒有想和子君共同戰勝困難,而是只想到自己。當種種原因給他帶來生活上的壓力時,他認為是子君拖累了他,絲毫沒有考慮過子君對她的付出。當天氣逐漸變冷時,自己躲進圖書館,僅僅是為了思考,置子君于不顧。當他們的愛情出現危機時,他連一句善意的謊言都不愿對子君說,用無情的話語將子君傷害到絕望。
三、為封建社會的無情感到憤恨
《傷逝》中體現出作者的矛盾心理,反應出作者內心中對理想的渴望,又對自身所處時代過于清醒的認識而感到悲哀。通過主人公的天真和幼稚到最終喪失自我,體現出魯迅對封建社會的憤恨。他想通過棄醫從文拯救國民的靈魂,但是殘酷的現實讓他不相信國人可自救,因為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并不是單憑作者一人之力就可改變的。通過《傷逝》中為愛情葬送的子君,對人生茫然的涓生,最終導致二人愛情悲劇的原因是“封建”,涓生的狀態和魯迅的狀態類似,和當時的“新青年”狀態類似,都是在洪流中茫然奔跑的年輕人,在各種新舊矛盾之間迷失了自我。魯迅的一生與涓生非常相像,但是不同的是他多了一絲的清醒。魯迅敢于對封建的禮教進行批判,但是窮其一生的力量也沒有封建的思想根除,他敢于對封建的社會制度進行批判,像涓生一樣在舊的制度下渴望自由,猶如生長在泥潭里的一朵青蓮,結果一腳踏在光里,一腳埋在影里,由于迷失方向而感到“傷感離逝”,傷感的是逝去的,更是茫茫的前行路上必然要逝去而又無可奈何的。如他在《影的告別》中寫道:“然而黑暗又會吞并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
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傷逝》的閱讀,體會到了作者創作時對為子君的幼稚和善良感到悲哀,為涓生的天真和自私感到悲痛,為封建社會的無情感到憤恨。涓生的悲哀與子君之死同是真實的嘲弄。涓生用“真實”所換到的只有自己的恨悔和子君的死。作者用平凡的故事情節,卻給了故事異樣的色彩。
參考文獻:
[1]孫維.淺論魯迅《傷逝》中愛情悲劇的現代啟示[J].文學教育(上),2018 (04):40-41.
[2]蒙麗.魯迅作品專題學習的一點嘗試[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8 (0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