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云
初秋時節,早晚涼意漸增,一場微雨及時的問候,又使小城清爽不少!
恰逢雙休日,單位組織人員去河南林州市“紅旗渠”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目的是為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堅定理想信念,激發創業實干熱情,提供高效、有益的紅色精神能量補充,結合自己本有的工作特點,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揮出更大的潛能。
天暗云濕,甘霖普潤,斜風細雨中,樹林、草木越發蒼郁蔥蘢,伴著當地導游解說的音聲,大巴向著中原大地,經過五個小時的行程,終于到達目的地——林州市。
導游先安排我們到林州市紅旗渠紀念館通過圖片、實物和影音資料,了解一下“紅旗渠”的修建過程,回溯一下當時林州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艱苦創業的奮斗史。
林州的缺水歷史的確令人心酸:在《林縣志》里,這個位于太行山南端的小縣城,土薄石厚、水源奇缺,“旱”是使用一個高頻字。從明初到民國九年的500年間,林縣發生嚴重旱災20多次,發生人相食現象5次。1942年嚴重的旱災導致全縣外出逃荒一萬多戶,餓死1600多人。
第一個真實的故事。
民國初,林縣遇九年大旱。大年三十,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漢起五更就爬上黃崖泉,由于人多挨到天黑才接滿一擔水,新過門的兒媳婦記掛老人,摸黑出去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接過擔子時被石頭絆了一腳摔到,一擔水傾了個凈光。兒媳婦又羞又愧,回到家中于半夜懸梁自盡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漢懷著滿腔悲憤,埋葬了新婚的兒媳,帶著全家逃荒去了山西……
新中國成立后,缺水仍像過去的“三座大山”一樣壓得林縣人民喘不過氣來。全縣550個行政村就有307個村莊人畜吃水困難。當時全縣共有90多萬畝耕地,只有1萬多畝水澆地,其他耕地全是靠天種植。全縣550個行政村,就有305個村人畜吃水困難,有的要跑5里、10里去取水,還有的要跑更遠路程去取水,全縣每年遠道取水誤工約300萬個。因為取水常常發生打架斗毆傷人亡命事故。
第二個真實的故事
楊貴于1954年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當時只有26歲,時時深入民間問苦,見到村里的怪現象:村里看不到年輕人,在家里全是老幼婦孺。一問才知,青壯年都去很遠的水源擔水去了。要一整天才回轉來。有一次又到山間做實地考察,行到晌午,天熱口渴,大汗淋漓。就到村邊一農戶家里,準備要點水洗洗臉,農民一邊和藹地諾諾:洗洗好,洗洗好,一邊端上一只如碗大的盆來,并且只有不多的半盆水。楊貴書記不免有點微微吃驚:知道這里缺水,真得缺到這個程度?老鄉還一再叮囑:你洗完后,把水留著啊?這些水,要老人、大人、小孩兒用完一遍以后,還要飲牲口……
年輕的縣委書記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人民太苦了!無論如何也要讓鄉親們吃上水!
問題的根源在于水源。從地圖上看,林縣境內有濁漳河、淇河、淅河等多條河流,但是由于山路崎嶇,這些河流多為季節性,一年中有一大半時間屬于枯水期。
1960年,楊貴帶著林縣縣長李貴、縣委書記處書記李運寶,沿著濁漳河、淇河、淅河溯流而上,翻山越嶺去上游尋找水源。在山西平順縣,楊貴發現了濁漳河主河道,經過測算,濁漳河常年流量為每秒30立方米,年徑流量達到7.3億立方米。
“重新安排林縣河山”,在楊貴提出的口號下,一項鑿壁引水的工程開始了。從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正式開工,到1966年干渠建成通水,全部工程則于1969年7月全部完工。歷時10年。總投工3740.2萬個,總干渠長達70.6公里,干渠、支渠和斗渠總長度1520多公里,削平了1250個山頭,打通了211個隧道,挖土石方1818萬立方米,相當于從哈爾濱到廣州修筑一道高3米、寬2米的“萬里長城”。
紅旗渠的確是一個奇跡,它奇在哪里呢?
第一,跨省跨縣跨流域引水,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傳統上是一個農耕社會,水是生存的命脈。歷史上因水利糾紛,省與省之間,縣與縣之間,甚至雞犬之聲相聞的鄰里之間,時常發生爭斗。河南省林縣與山西省平順縣相隔巍巍太行山,將平順縣濁漳河的水引進林縣,是林縣人民千百年的夢想,這一夢想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變成了現實。
第二,困難時期辦大事,展示了人民群眾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紅旗渠開工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林縣人民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毅然上馬紅旗渠項目,“流自己的汗,干自己的事”,充分體現了不怕困難,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革命氣概。當時,新中國成立只有10年,科學技術落后,沒有任何現代化施工手段,這樣一條人工天河基本上是靠人一錘一釬干出來的。在重重困難的情況下,建成如此宏偉的工程,實在是可歌可泣的壯舉!
盤繞在太行山腰懸崖之上的紅旗渠由“分水苑”、“青年洞”、“絡絲潭”三個景區組成,三個景區雄偉險要,各有特色,相映成趣,尤以主景“青年洞”為甚,依靠斷壁而鑿的青年洞從巍峨雄險的山巒中貫穿而過,十分震撼。
“青年洞”位于紅旗渠總干渠任村盧家拐村西牛嶺山下方,是總干渠最長的隧洞。她從地勢險惡,石質堅硬的太行山腰穿過。原洞長616米,券砌洞臉后長度為623米,高5米,寬6.2米,縱坡為1/1500,設計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萬個,用款20.3萬元。參加鑿洞的突擊隊都是從全縣民工中抽調出來的300名優秀青年,1961年7月15日鑿通隧洞,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親筆題寫了洞名。
紅旗渠的建成,鑄造了寶貴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今天,我們回顧總結和弘揚紅旗渠精神,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書寫傳奇,續航夢想!
正是:
誓把缺水老林縣,重新安排舊河山。
一聲令下齊相應,千軍萬馬勢震天。
紅旗漫卷野云渡,霞筑飛橋玉帶連。
絕壁懸崖白練舞,險灘峽谷碧浪翻。
欲寫丹青傳百世,何惜熱血潤十年。
愚公猶借夸娥子,二貴能移太行山。
一龍盤山千回轉,百渠澆醒萬糧田。
整頓玄黃憑繭手,神州無處不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