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少偉
摘要:本文通過對于莫高窟249窟佛道結合的表達形式進行研究與分析,發現整體布局始終堅持嚴謹周密的對稱形式,但是蘊含了豐富的意象表達,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以佛教世界觀為主,融合了道教思想,從而創造了瑰麗的宇宙幻象,并且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通過對敦煌莫高窟249窟的研究,對我國當代美術創作提供了借鑒,并對弘揚和發揚本民族文化有十分重要意義。
關鍵詞:莫高窟;第249窟;天人合一;文化碰撞
一、本窟壁畫內容簡述
聞名中外的莫高窟249窟是北魏晚期-西魏時期開鑿的殿堂窟。在窟的西側有一尊自坐佛,而南北兩側則是一幅述說佛法的壁畫,窟的頂部則是仙佛神靈。東西南北四坡之間用深褐色的飄帶間隔,而窟頂的四坡分別由描繪了東西方神靈;西坡描繪的是阿修羅、須彌山和凌霄寶殿;東坡正中是摩尼寶。北坡和南坡則是乘坐龍車和鳳輦的神靈。至于神靈的身份,學界存在爭議,一說是東王公和西王母,一說是帝釋天和帝釋天妃,也有人認為是剛剛羽化登仙的男女道士。
其中,西坡的圖像最熠熠生輝。在畫面的正中央。須彌山和阿修羅屹立于狂風暴雨的海面,須彌山山腰盤旋著兩條巨龍,龍首嘯天,龍尾垂落于碧海。須彌山峰巒起伏,宮殿雕梁畫棟,而在宮殿的中軸線上,是一座漢代風格的青銅門,門扉微開。而在山門前,四目四臂的阿修羅怒目圓睜,雙手高舉日月,雙臂抱于胸前,飄帶迎風飛舞。而畫面以阿修羅和須彌山為對稱軸,自上而下描繪了道教諸神。風雨雷電神依次排列,南側是石轉動戰鼓的雷神、手持電錘的電神,北側是長袖善舞的雨師和大口袋鼓風的風神。畫面的南北邊緣瑞獸威武雄壯,而充滿佛教色彩的飛天體態輕盈,凌空飛揚。畫面的下部是一系列東漢時期風格的亭臺樓閣,數人赤裸上身,談笑風生,留雙髻,張開雙翅,與傳統的“耳出于項”羽人特征相似。
二、本窟壁畫中的美學內涵
(1)嚴謹周密的對稱結構
整個洞窟最中間是一尊佛像,以此為中軸向南北對稱展開,對稱法則是整個洞窟創作的基本思路,正如佛教偈語“芥子納須彌”,整個洞窟就像一個核桃的內部,而核桃的裂縫對應的是洞窟中軸線,旁邊鱗次櫛比排列千佛,而主尊塑像是佛祖,身旁分立幾位菩薩。將視角轉向頂部,窟頂的壁畫以西坡為中心,仿佛一只展翅的靈鷲,西披是鷹首,東面是鷹尾,南北尾尾兩翼,因此洞窟頂部也嚴格遵守了周密的對稱結構。整個西坡壁畫為一個“土”字形,將整個意向風格分割極其明了。豎線為整個洞窟的中軸線,充滿佛教色彩的須彌山和阿修羅畫像位于豎線上;第一條橫線畫的是雷公、電母、雨師、風伯四神,他們代表的是傳統的中國道教神靈;而第二條橫線大幅渲染了自然山川、飛禽走獸等人間景象。深入來看,第一條橫線代表了天,第二天橫線圖像則表現了地,這反映了中國古人對天圓地方最直觀的認識,體現了樸素的唯心主義觀。通過佛道兩種不同的宗教文化,畫家展現了一股濃烈的人文主義追求,創造了一幅古人對于宇宙最瑰麗的想象的畫卷。
(2)佛道交融的文化藝術元素
隨著三教合流,“來世”這一思想深入人心,道家的“羽化登仙”與佛家的“六道輪回”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了共鳴,因此開鑿洞窟的人已經清晰地認識到兩者殊途同歸,雖然手段方式不同,但是都可以表達相同的追求。當時整個社會上流行一種觀念:無論修道成仙或是成佛,都是為了逃避現實的苦難,進入極樂世界。因此結合這種思想,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壁畫上,既有西王母等人駕車浩浩蕩蕩巡視天國,又有西方極樂世界須彌山巍峨聳立。
在北魏多民族融合的歷史大潮下,畫家用手中的畫筆描繪了天堂畫卷,展現出了作者對于宗教虔誠的信仰與炙熱的人文主義情懷。須彌山的意象象征著佛教是宇宙的中心,西王母和東王公則以道教元素極大地豐富了畫卷,整個壁畫展現了在樸素主義宇宙觀下一幅佛道交融的景象。
那么,北魏時期的畫家是如何創造出想象如此豐富的畫面呢?由于遠古人民對于宇宙與時空沒有正確的認識,產生了遠古神話,隨著人類歷史進程的發展,后來誕生的宗教吸收了神話的因素,并且通過宗教的傳播,將影響進一步看擴大,因此,宗教文化與遠古的神話變成了藝術家天馬行空創造這一切的主要依據。自然,這洞窟美輪美奐離不開石窟開鑿者敏捷的想象力。在另一層面,更多的是反映了人類文化的結晶,凝聚了千年以來勞動人民對于廣袤宇宙無垠的遐想。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對于宇宙的認知無比科學與客觀,那即使是丹青妙手,也很難將才情在墻壁上揮灑。
敦煌莫高窟雖然是以佛教為主的石窟群,但在本窟中,道教元素的滲透顯而易見。可以說道教文化作為一種宗教文化,在不經意間開闊了石窟開鑿者的思路。因此,表達宇宙的方式多種多樣,完全沒有必要拘泥于某一派別,通過光怪陸離的符號盡情的表達藝術形象,通過這種肆意的自由來表達對于宇宙的無限思考。這也多虧了多種文化的碰撞與融合,讓第249窟展現出別樣的風采。
(3)天人合一的審美情趣
第249窟不僅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審美情趣,更多的是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疤斓嘏c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中國自古是農業大國,農民看天吃飯,對于天的敬畏和感恩讓人們對于“天”總是頂禮膜拜,親近也畏懼“天”的存在,因此當自然界發生變化的時候,中國人便會仔細的記錄并且在不自覺中適應自然細微的變化。藝術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也自然受到了“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強調兩大基本規則,一是氣定神閑,而是應物象形。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國人孜孜不倦追求的最高境界,這種樸素的辯證思想體現在中國人更樂意親近自然,在第249窟中,這種佛道共存的奇異狀態,正是“天人合一”的最佳體現,表現對于天地人三者如何和諧共生的叩問,這也成為后世中國水墨畫的獨有精神。之所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不同于傳統的西洋畫作,因為前者是將自己置身于整個宇宙,認為自己只是宇宙的一粒塵埃,表達了人與自然的交互關系;后者則是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主宰,宇宙不過是人類認識的一個客觀物體,而不是精神共鳴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看到敦煌莫高窟249窟既有“無我相、無眾生相的”的佛國圣地,也有仙風道骨的天上宮闕,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敦煌藝術是始于宗教,終于審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