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艷
摘要:大語文是什么?歸根結底,大語文不同于之前重視應試的語文,是語言、文字、文學和文化的有機結合,注重孩子對語文知識的理解運用,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課堂、寫作、表達分析能力,還包括文學素養以及個人修養。其中課堂教學一直是初中大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其對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有極大的作用。事實上,大語文概念原本就是中小學教育改革的方向。當下隨著初中教學模式和觀念的改變,課堂教學已經取得極大的改善,尤其是“大語文”在教學中的滲透作用更加明顯。
關鍵詞:大語文環境;課堂教學;初中語文
本文通過對大語文觀理念進行分析,并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相應的策略分析,以期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與知識水平。讓學生能讀能寫能理解、分析是一項綜合工程,我們要注重學生對閱讀內容的分析、理解并能寫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很多知名學者都對我們的教學提出過多方面的見解,也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觀點,對文字的理解和分析是真正重要的方向,舉一個例子來說,海明威的著作很多文字并不華麗,而是很質樸,甚至有些簡鄙,可他的作品感人至深,原因就是他更看重內容跟邏輯結構。我們的課堂教學也同樣如此,要更看重內容,而不僅僅拘謹于文字表現形式。因此,教師一定要對當下的教育教學環境進行有效的分析,制定針對性的策略,改善語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素養與自我學習能力,為語文教學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一、“大語文”是什么?
大語文教學就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教學理念的更新。需要將歷史、生活、多學科知識融入語文教學中,進而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使其學以致用。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教學內容入手,多方面獲取教學資源,從而形成多學科深度融合,這樣就能很好地拓寬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真正感受到語文教學的魅力。同時為了滿足國家對初中學生的教學要求,教師還要針對性地對能夠滿足學生需求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以便推薦,讓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斷提高。從時代角度看,語文知識在講授過程中可以理解成下述內容,首先是對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讓學生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明確歷史人物和事件表達的精神內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其次是生活的積累,學生學習最主要的目的是適應社會、適應生活,而語文學習就是對生活進行積累。最后是情感的體驗,學生時代是情感培養的最好時代,而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會找到情感的寄托之所,讓學生的情感更豐富,同時加深學生對生活的感悟。
二、“大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分析
1、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語文產生興趣,才會進行更好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培養學生的課堂興趣,只有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愛課堂,才能更好地學習,進而增加課堂量。但就當下的情況看,初中語文教學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及應試教育的阻礙,使得一些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只注重基礎詞、句的教學,忽視課堂教學。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會使得學生學習興趣下降,阻礙語文教學的發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的重視程度,培養學生的課堂興趣,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從而改變教學模式,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真正感受到課堂的魅力,使其融入其中。例如在對魯迅《藥》進行講解時,可以讓學生課堂魯迅的《狂人日記》、《吶喊》等。又如講朱自清的《春》時可以讓學生看看《朱自清散文集》,從而拓寬學生的課堂面,對教材中的作者有更深一步的認識,更好地理解那個年代作者的情感表達,進而更好地對教材文章進行理解和詮釋。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分析課堂內容,是一個課內外結合的過程,閱讀量的提高與課堂內容的解構分析結合在一起,語文教師要做的并不只是教會學生識字、劃分自然段,而是真正的帶領學生去理解課堂內容,分析內容邏輯,這對語文教師本身的素養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能力
在大語文觀環境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課堂能力,讓其自主地課堂。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圍繞這一目標教學。首先,教師可以對學生平時的課堂喜好進行有效的分析,了解學生喜愛的文章類型,進而向學生推薦適合其課堂的文學作品。其次,教師可以定期地舉辦一些活動,讓學生之間樹立競爭意識,這樣學生就能明確自身的定位,進行自主性學習。同時初中學生的競爭意識都較強,這種競爭形式的活動就會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例如讓學生通過快讀、慢讀、有感情朗讀等一系列方式提高學習興趣,了解教與學的重要性,正確地閱讀,掌握教學方法,為今后的自主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3、加深學生課堂理解
在當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只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忽視文章的整體內涵表達,這使學生在作品理解上常常感到困惑。一些教師在學生課堂的篩選方面往往憑借自身的喜好,這就制約學生的課堂面,導致知識儲備相對不足,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就需要對學生的學習傾向進行有效了解分析,向學生推薦他們喜歡的,并且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作品。還可以圍繞思鄉情懷這一主題進行合理的素材開發,例如補充《鄉愁》《青色的鄉愁》《秋月筆記》這些文章,讓學生進行課堂賞析,就更能讓學生體會這種故鄉情、故鄉景,讓其身臨其境感觸萬千。這些文章會拓寬學生的課堂范圍,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在學生課堂完后,教師要讓學生寫出自身的感受,加深理解,在接下來的語文課中,對課文的內涵進行講解,這樣學生不僅對基礎知識進行了學習,還很好地理解了全文的內涵。
大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加學生的積累,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與綜合能力,滿足當下教育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盛常清.大語文觀理念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思考[J].中學語文旬刊,2016 (15):54-55.
[2]李文英.論在“大語文觀”中加強初中“大課堂”教學[J].新課程:中學,2014 (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