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艷
摘要:中職學生的學習現狀在整體上表現的不盡如人意,若使當前中職學生的習現狀有所好轉可從教師教師改變觀念、改變現有的評價模式、推行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課堂模式、校企聯合辦學等多方面入手。
關鍵詞:中職學生;學習現狀;改變觀念;評價模式;課堂模式;校企聯合辦學
中職學生的學習現狀在整體上表現的不盡如人意,如課前不預習、課上不聽講、課下不復習、考前熬夜用功、只求不掛科;少數學生甚至出現上課睡覺、看手機、打游戲、混日子的情況。深入分析發現這些情況的出現并非偶然,而是由社會觀念、家庭因素、學校管理、教學模式、學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若使當前學生的學習現狀有所好轉,結合教學實際,下面筆者提出幾點粗淺的見解供大家探討。
一、教師要改變觀念,明確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
在職業學校有很多教師對學生存在偏見,因為大多數教師的職業之路是初中—高中—大學—教師的國民教育路線,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帶有一定的偏見。這種心理往往會在課堂上不經意的流露出來,本來大多數中職學生就是升學考試后無奈的選擇,多數新生都有一種“失敗者”的心態,如果再碰上對學生有偏見心理的老師,對學生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改變觀念,不能戴有色眼鏡看學生。職業教育是每個人走入社會的必經之路,而且社會所需人才,絕不僅僅需要高學歷,更需要有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教師要明確職業教育是中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國家層面已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作為教師更應該改變自身的偏見,并把改變后的觀念傳授給對學生。讓同學們明白培養參加職業教育是人生的必由之路無論什么人也無論你的學歷有多高,最終都要走入社會從事某一職業。接受職業教育就是為將來從事職業做準備,不同的職業只是社會分工不同而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從開學之初,就要幫助中職學生樹立對專業的熱愛和信心,盡量讓學生做到“學一行,愛一行”。
二、學校要改變現有的評價模式,實施成長記錄評價。
中等職業學校對學生現有的評價模式有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對學生評價較片面,把考試、測驗作為學生評價的唯一形式,對分數的過分追求,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評價。評價的主體較單一忽視評價主體多元化,尤其是忽視自我評價及社會行業評價的價值,同時也缺乏與工作單位、社會行業的溝通,無法滿足其對工人的素質要求,與社會實際脫節。針對這種現狀,學校要改變現有的評價模式,建立起新的評價模式。
新的評價模式應遵循以下原則:發展性原則,關注學生的發展現狀和發展需求,幫助學生合理規劃職業生涯,提高綜合素養;激勵性原則,增強學生自信心和自尊心,激發學生潛能優勢,引領學生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過程性原則,評價應貫穿于學生知識技能學習訓練、關鍵能力培養、創新潛能開發、身心健康發展、職業精神塑造的全過程,避免單一結論性、終結性評價;多元化原則,運用多元評價指標、多元評價主體、多樣評價方式,全面反映學生成長發展狀況,以多元視角、相互認證的全方位評測,確保結果真實有效。
三、推行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課堂模式。
很多中職學校在教學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單調、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等問題,教師仍處在“我講你聽,我教你學”的支配式教學地位上,忽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枯燥的理論課堂中,教師要積極改變現存的“滿堂灌”、“一言堂”教學模式,尋求更為靈活的教學方法。由教育教學各要素結構派生而出的教法、學法和教學模式異彩紛呈,教師可以積極創設課堂情景,實施游戲導入式教學,討論、合作互動式教學,學生講解、老師點撥式教學,分層次、因材施教式教學,角色扮演式教學,自主探究式教學,辯論式教學等等。教學有法、卻無定法,這些教學方法中職教師都可以進一步試行和改進,更要不斷摸索創新教法和學法,形成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課堂模式。
四、校企聯合辦學,使學生的學習具有目的性
當前,相當大比例的中職畢業生在工作初期不能立即適應崗位,并由此產生了很多苦惱與困惑;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單位也認為應屆畢業生難以很快融入企業,更愿意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經歷的人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在中職教育中沒有充分開展校企合作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校企聯合辦學是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長期的校企合作,學校可以與企業建立廣泛的聯系,學校可以根據企業的需要,采取訂單方式,及時為企業培養他們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同時學生也可以借助企業先進的設備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讓學生早日熟悉未來的工作環境,在工作中及時查找不足,為學生未來的就業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因此,學生就業渠道暢,就業率高,學生的學習就有了目標,必然就有了學習的動力。
改變中職生的學習現狀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對中職學校的教師來說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既然我們選擇了中職學校教師這一行業,面臨的學生群體在短時間內不會改變,那就需要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職業學校的發展努力奮斗吧!
參考文獻:
[1]李福生《職業與教育》2008年第36卷
[2]張延紅《現代教育》2013年第04期
[3]柴彩果《職業·中旬》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