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社會已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技術在促進國家發展與進步的同時,也使得數字鴻溝問題日趨嚴重。歸根結底,數字鴻溝所帶來的是關于社會公平的倫理問題。從功利主義倫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縮小數字鴻溝勢在必行。政府必須采取合適的對策和措施,加速社會轉型。
關鍵詞:數字鴻溝;功利主義;社會公平
人類普遍使用電子設備,開始進入數字化時期,即我們所說的“大數據時代”。數字化時代有其積極的一面,信息得到最大速度的傳播和分享,但也有其消極的一面,數字鴻溝、信息異化等問題不可避免。其中,數字鴻溝對人和社會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一、數字鴻溝概述
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是指在信息社會中,不同國家、地域、行業的人群因為對社會信息資源占有和使用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信息落差”或“知識分隔”。數字化時代的技術成果沒有得到公平的分配與共享,造成了目前信息領域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狀況。如果不能從本質上改變這種現狀,信息富人和信息窮人的數量都會加速增長,數字鴻溝問題會愈演愈烈。
第一,國際間的數字鴻溝。各個國家或地區在信息技術發展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這些基礎性的差異衍生出了國際間的數字鴻溝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信息化程度仍然較低,處于落后階段,數字鴻溝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第二,地區間的數字鴻溝。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由于地理條件差異,社會經濟、教育等方面發展也良莠不齊。東西部地區之間的數字鴻溝不可忽視。東部地區占據地理優勢,享有政策優惠,率先獲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抓住時代契機,向數字化方向前進。而西部地區占有相對劣勢的自然條件和滯后的經濟條件,信息占有率的差距在不斷加大。雖然西部地區近年來有所發展,但數字鴻溝仍是東西部地區難以逾越的障礙。第三,城鄉間的數字鴻溝。由于種種原因,中國農村各方面的發展不能緊跟城市進步的節奏,以至于雙方在信息技術普及和教育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對信息工具及信息技術使用方面的差距致使雙方信息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
大數據時代的紅利沒有給所有人帶來機遇與發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不同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進一步被拉大,數字鴻溝所反映的問題日益顯現。
二、從功利主義視角分析數字鴻溝現象
數字鴻溝的出現致使人與人之間產生了除金錢之外的另一種貧困,即信息與知識的貧困。這也是工業社會一直存在的公平問題在現階段的體現。人們所掌握的信息與知識差距大,必然會影響社會公平。數字鴻溝問題本質上是大數據時代的社會公平問題。
(一)效果是評價善惡的標準
邊沁和密爾從功利目的出發,認為一切行為的道德價值,在于是否產生對行為者有利的效果。數字鴻溝導致了社會不公、貧富差距增大等問題,使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異化。信息不平等的結果是加劇階級分化,出現“社會鴻溝”。正如OECD的報告所說,計算機、互聯網的應用會使得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機會產生差別,從而導致人們的社會地位懸殊,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懂得從網絡獲取信息的人獲得的機會遠超其他人,在社會競爭中處于強勢地位。
(二)最大多數人的幸福
功利主義的核心原則是“我們選擇的行為應該為大多數人謀求最大限度的幸福”,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也須如此。隨著數字鴻溝問題的凸顯,人們發現利益相關者并沒有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占大多數人口的數據生產者既沒有掌握大數據技術,也沒有占有大數據技術帶來的成果。作為少數的數據收集者和信息使用者卻獲得了絕大部分利益,占據了主導地位。數據生產者被富有的資本方掌控且無法抵抗,這種割裂式的發展逐漸加大數字鴻溝,因而無法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最大化。
(三)合理的利己主義
大數據時代的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是信息的生產者。個人的利益的總和構成社會整體利益,合理的利己主義是被允許的。社會成員是信息的生產者,平等的享有信息,獲取知識的權利。數據生產者作為社會成員,潛在的產生、傳播各種數據,這些數據在不被告知的情況下被用以產生經濟效益。數據生產者希望自己的隱私和利益受到保護,同時期望能夠獲取應得的知識、經濟利益。從合理利己主義角度出發,個人利益若長期得不到保護,不利于維護社會公平,也不利于弘揚社會道德。
三、縮小數字鴻溝的具體對策
跨越數字鴻溝,政府必須采取合適的對策和措施,加速向信息社會和知識社會轉型。
第一,完善倫理制度,實現權利與義務的統一。信息技術進步帶來的數字鴻溝問題源于人們沒有承擔相應的責任。完善相關倫理制度,堅持權利與責任的統一,避免嚴重的社會不公。第二,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惠及最大化人群。數字鴻溝的消除依賴于信息技術教育的落實,加強學校信息化教育迫在眉睫。現階段將普及信息技術與推進義務教育相結合,提高居民自身素質,是解決數字鴻溝的有效途徑之一。第三,加快建設數字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新時代要求人們盡可能的實現數據資源共享。數字化圖書館為數字資源共享提供了新的平臺,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從網絡獲取知識與信息。
四、結論
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分析,縮小數字鴻溝,確保每個公民的信息獲取權,一方面能夠增進個體的利益,另一方面能促使整個社會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保護。只有每一個數據相關者的功利最大化,整個社會才能在信息化時代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岳瑨.大數據技術的道德意義與倫理挑戰[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6 (05):91-96.
[2]陳仕偉,黃欣榮.大數據時代隱私保護的倫理治理[J].學術界,2016 (01):85-95.
[3]安寶洋,翁建定.大數據時代網絡信息的倫理缺失及應對策略[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 (12):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