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程榮昆



[摘要] 目的 對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超聲改變情況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該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5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55名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兩組均行下肢動脈超聲檢查,對兩組相關指標進行對比。結果 對兩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總膽固醇、空腹胰島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進行對比,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下肢動脈病變率進行對比,觀察組(70.91%)明顯高于對照組(5.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足背動脈、股動脈等處收縮期峰值流速、血管內徑等指標進行對比,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糖尿病患者采用超聲檢查,可明確診斷出下肢動脈病變情況,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依據,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超聲改變;2型糖尿病;下肢動脈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9(b)-0034-02
臨床中,糖尿病屬于常見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長期治療,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及生命安全,并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發病率也逐年增高[1]。相關研究顯示,與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的發病幾率明顯較高,因此針對糖尿病與下肢動脈病變之間的關系研究就非常有必要[2]。在下肢動脈病變診斷中,作為當前比較常用的診斷方式,超聲檢測一定程度上可明確診斷出。為了對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超聲改變情況進行分析,該組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55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與55名健康人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5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55名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對該次研究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中,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齡最小39歲,最大76歲,平均(55.8±5.3)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18年,平均(6.3±1.7)年;對照組中,男性31名,女性24名,年齡最小37歲,最大74歲,平均(55.2±4.9)歲。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中,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參與該次研究的患者及正常人群下肢動脈均采用TOSHIBA Apio 500彩色超聲診斷儀診斷,探頭頻率7.5 MHz,包含股動脈、足背動脈及腘動脈等。檢查過程中,檢查對象取仰臥位,由1名操作人員對患者血管壁內中膜厚度、血管內徑及斑塊大小等進行觀察與記錄。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對象血脂、空腹胰島素(FINS)、空腹血糖(FPG)及下肢動脈病變情況進行觀察與對比,血脂包含甘油三酯(TG)、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對兩組患者收縮期峰值流速、血管內徑等血流動力學指標進行觀察與對比。病變判斷:依據超聲檢查結果及分級標準,下肢動脈病變程度劃分為4個等級:0級:回聲均勻,內密正常,且厚度小于1.0 mm;I級:回聲稍有增強,內密有局限性增厚,且增厚低于1.3 mm;II級:回聲明顯增強,管腔不規則,內膜有局限性增厚,且增厚大于1.3 mm;III級:出現粥樣斑塊,內膜顯著增厚,伴有管腔潰瘍、鈣化及狹窄等[3]。病變率=(II級+III級)/總例數×100.00%。
1.4 統計方法
對所有研究對象超聲檢查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檢驗與t檢驗,用[n(%)]表示計數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相關指標對比
在血脂、空腹胰島素、空腹血糖等指標對比中,各項指標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通過對兩組相關動脈處收縮期峰值流速及血管內徑等指標進行對比,顯示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下肢動脈病變情況對比
在下肢動脈病變率方面,觀察組為70.91%,對照組為5.45%,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就是下肢動脈病變,而動脈造影檢查是以往最主要的檢查方式,但是該檢查方式具有有創性,而且檢查過程比較復雜,很多患者對動脈造影檢查不愿意接受,導致了臨床中對患者的諸多血管疾病無法準確、及時的做出判斷,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最終可能導致患者出現下肢壞疽發生[4]。近些年來,在血管病診斷中,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式的應用越來越多,應用效果也非常明顯。據陳建芳[5]對動脈造影方法與彩色多普勒超聲方法檢查下肢動脈病變的研究結果下式,超聲診斷的特異性為85%,敏感性為91%,診斷準確率達到95%以上,尤其是在腘動脈以下的病變診斷中,診斷效果明顯優于動脈造影。可見,目前在對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診斷中,彩色多普勒超聲方法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從該組研究結果來看,該組針對55例2型糖尿病患者與55名健康人通過超聲檢查方式對下肢動脈情況進行檢查,結果顯示,兩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總膽固醇、空腹胰島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下肢動脈病變率進行對比,觀察組(70.91%)明顯高于對照組(5.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足背動脈、股動脈等處收縮期峰值流速、血管內徑等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研究結果看,與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發生動脈硬化的可能性更高,并且與患者脂代謝紊亂、胰島素抵抗等因素有直接關系[6-7]。在采用超聲觀察時,患者動脈內膜回聲增強,內膜怎后、管腔多階段性狹窄、不規則及形成斑塊等影像學表現,表明了血管存在病理性變化,進一步表明了糖尿病患者動脈硬化發展速度更快,發生率更高,且病情發展程度比較嚴重[8]。而超聲對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診斷的效果明顯優于以往動脈造影檢查,且超聲診斷方式具有無創性、操作簡單及重復性好等優勢,對疾病的嚴重程度、發展階段等能夠持續進行監測,對疾病發生部位能夠準確定位,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綜上所述,超聲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診斷中的應用,病變檢出率較高,可作為2型糖尿病患者診斷的重要指標之一,在臨床中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改萍.彩色多普勒超聲對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診斷價值[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5):98-100.
[2] 劉芳芳.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行超聲檢查的臨床意義[J].醫藥論壇雜志,2017,38(5):172-173.
[3] 張丹喬,戚以勤,馮琬婷,等.2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下肢血管病變的關系[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7,38(5):732-737.
[4] 李丹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的超聲診斷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2):115-116.
[5] 陳建芳.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行超聲檢查的意義評述[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2):47-48,102.
[6] 江航,林江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的多普勒超聲特征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13):1248-1250.
[7] 孫建浩,來永飛,諸紀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診斷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6,14(1):116-118.
[8] 徐萍,袁國躍,陳軍建,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超聲檢查及危險因素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1,40(3):314-3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