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
摘 要: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是進行數學學習、開展數學探究與思考的基礎能力。學生的計算能力很大程度取決于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等等,而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學生低年級的計算學習。
關鍵詞:學習態度;理解算理;精心練習
一、端正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數學這門課,由于它自身的嚴謹性,就容不得學生絲毫的馬虎與粗心。因此,我們應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要求學生認真書寫。書寫不規范也會給學生的計算帶來一些影響。在教學中,我們許多老師都發現這一現象,一些學生在抄數字時把“6”寫成“0”,把“7”寫成“1”,直接改變了算式的原樣,從而導致錯誤的出現。如:在計算“16+7”時,就有小朋友把“16”抄成了“10”,得出10+7=17。更有學生將自己寫的“5”看成“3”等情況。這樣的錯誤不是沒有看仔細,而是因為他們的數字寫得不端正,不規范,經常把數字寫得自己也認不清了。因此要提高學生計算能力首當其沖是要求學生認真書寫阿拉伯數字和運算符號。
其次,要求學生認真審題。計算是數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但學生對它的重視程度往往不夠。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還處于心煩氣躁坐不住的年齡段,因此經常有些同學做完題目了可能連題目的要求是什么也不清楚。一旦出現問題,往往簡單地歸結為馬虎或不認真等原因,以至于屢次出現同樣的計算錯誤。而我們的一些老師在學生發生同樣的錯誤時可能只會簡單地說上一句“你太不認真了”或是“你眼睛長哪兒去了?”,實際上我們教師應要教育學生拿到題目后認真審題,看清楚題目要求,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會形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再次,要求學生算后仔細檢查,作業要寫得干凈整潔。在平時上課時,我們老師也發現一些學生沒有良好的檢查習慣,許多學生在做完題目以后就直接上交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了。其實許多題目只需要稍稍仔細地檢查一下,就可以發現一些錯誤或失誤的地方。如在計算“25-16”時,要求列豎式計算并驗算,有些同學在列豎式和驗算的過程全是對了,可是在抄寫得數到算式后面時卻抄成了驗算的結果“25”。也有一些同學的數字抄寫錯了,其實只要再認真地看檢查一下,完全可以改過來,但是好多同學都沒有養成檢查的良好習慣,造成了計算結果的錯誤。
(二)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教師應培養學生在計算時一絲不茍、嚴肅認真、及時檢驗的學習習慣。對學生在作業本上出現的計算錯誤,先不打叉,而畫個圈,讓學生找出錯誤改正后,再打對號。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只有在教師嚴格要求下的反復訓練,堅持不懈,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逐步形成。只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因此,我們應該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細心觀察,認真審題,仔細抄題,題做完后從多角度進行驗算,并檢查。對阿拉伯數字,運算符號嚴格要求,規范書寫。只要學生將這幾項認真貫徹執行,那對于提高低段計算能力就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二、合理利用學具,透徹理解算理
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因此,教學時要多加利用學具教具,讓學生通過事物的感知來理解算理。
例如,“9加幾”的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實物操作來感知“湊十”的過程和方法,進而理解“湊十”的算理?!?加5”,出示分有10格的盒子,其中已經裝了9塊橡皮,盒子的外面有5塊橡皮。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分,知道為了能很快算清楚一共有多少塊橡皮,只要把盒子外面的5塊橡皮,拿出一塊放在盒子的空格里,湊成一整盒10個,盒子外面的橡皮由于拿走1塊,還剩下4塊,即把5分為1和4。進而說出9塊和1塊湊成10塊,10塊再加剩下來的4塊就是14快,接著列出下列算式:9+5=14。
在教學活動行,我們不光要注重交給學好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正確的邏輯思維能力,使知識系統地掌握,形成數學能力。
三、精心設計計算練習,有效提高學生計算水平
數學練習是為鞏固數學學習效果而安排的數學作業,學生通過適量、適度的練習題,達到掌握知識和形成技能的目的,要避免過量和機械重復。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設計數學練習時,應注意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重視生活性作業、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數學眼光和應用意識。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靈活處理。低年級段的學生年紀小,對新鮮事物感興趣,但自覺性差,缺乏耐心和毅力。為了將孩子們的心留在課堂上,老師們必須要精心設計,優化練習。
(一)突出應用性
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數學練習的設計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使數學和生活融為一體。在二年級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練習課中,我設計了超市購物的情景,并出示了書包、薯片、衣服、彩筆、足球等學生非常熟悉的物品極其價格,讓學生“購買”自己最喜歡的兩件物品,學生們都非常感興趣,都能較好的完成計算,課堂效果好。
(二)注意層次性
老師們在使所有的學生獲得共同的數學教學的同時,還要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接觸、了解或是鉆研自己感興趣的的數學問題,最大限度的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求。所以我們所有的練習設計都應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層施教的原則,應該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的設計練習,以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需要。練習設計的層次性,就是指練習有坡度,由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從基本練習到變式練習到綜合練習,再到實踐練習、開放練習。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
四、結語
老師應該首先從思想上重視計算內容的教學,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加強練習,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而發展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師志芳.淺談如何提高小學低段學生計算能力[J].關愛明天,2014(10).
[2]銀星花.淺談如何提高小學一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幾點體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2):154-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