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群
摘 要:當下如火如荼地關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各種研究,意味著“知識核心時代”正在走向“核心素養時代”,這不僅挑戰著教師們的傳統教學理念,而且也向現有的教學模式、課程建設、評價體系和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在核心素養時代要充分、有效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來開展拓展性課程。
關鍵詞:核心素養;拓展性課程;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
一、背景
作為奮斗在一線已2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切身地感受到并懂得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一個國家最根本的事業,是民族振興、國家進步的基石,決定著國家民族的未來。而我們國家也為之實施了科教興國、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強國等一系列戰略,并日益加大對教育的資金投入,還不斷地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如提倡素質教育、減負、綜合素質評定等具體措施的不斷推進,就是實實在在的證明。但在實踐過程中,過度關注升學率、唯分數論,忽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現實卻無時不刻地擺在我們面前……而只談分數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這一切讓教育工作者的我一直無助著、茫然著、彷徨著。
二、核心素養的提出
該如何縮小甚至消除感覺高位的教育體制改革和現實操作中的教育教學實踐之間的落差,成為一個重要而且亟待破解的難題。也許正應了“久旱逢甘露”之意境,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把“核心素養”這個嶄新的概念出現在國家文件中,“核心素養”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這種理念與時俱進,與本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率先提出的“核心素養”結構模型相接軌,同時也說明這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當下如火如荼地關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各種研究,意味著“知識核心時代”正在走向“核心素養時代”,這不僅挑戰著教師們的傳統教學理念,而且也向現有的教學模式、課程建設、評價體系和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變化著的一切為正徘徊在兩難境地的我們打開了一扇窗,這不僅指引著新一輪課改的方向,更引領著我從拓展性課程角度去思考、去審視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去研究探討《歷史與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三、拓展性課程的興起
我國的義務制教育課程包括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基礎性課程是指學生統一學習的課程內容,旨在培養學生的全面素養,國家對基礎性課程的規定是開齊開好。拓展性課程是由學生自主選擇、符合自己興趣特長的學習內容,旨在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國家對拓展性課程的要求是積極開發和開設。1999年國家正式提出三級課程體制: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來完善課程體系和結構。在國家課程中拓展性課程只占了小部分,在地方課程中拓展性課程比例明顯增加,而在校本課程中拓展性課程則占了大部分。拓展性課程以其特有的“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靈活多變的教學內容,特意創造學習的條件和環境為學生設計活動,教師應該只是給予及時地啟發和指導。
拓展性課程包括知識拓展、體藝特長和綜合實踐三類。知識拓展類課程包括學科研究性學習、學科專題教育、地方歷史和文化教育等課程,旨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藝特長類課程包括體育、藝術、健康教育、生活技藝等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培養興趣愛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實踐活動類課程包括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科技活動、調查探究、社會實踐等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探究自然、體驗生活、了解社會,著重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科學探究、團結協作、服務社會的能力。
拓展型課程體現了學校的特色性,因為它讓學校有了校本課程、特色課程建設的空間。拓展型課程也體現了教師的自主性,讓教師們有了自由開發課程的權力,能擁有個性化的課程。拓展型課程還體現了學生的選擇性,讓學生有了選擇課程的可能,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和主體,在充分的參與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真正樂趣。
因此為了更好地實施拓展性課程,我們應該在平時做個有心人,在教學實踐、平時生活中有意識地積極開發身邊的一切有用資源,有計劃地整合并學會充分運用,甚至創新地運用成我們的課程資源。我理解的課程資源就是那些能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的各種有利因素。
我校已經在走上了拓展性課程的初步階段,手頭的課程資源也在不斷豐富和積累。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并根據我校的教情和學情,科學地選擇、認真地甄別課程資源后,組合各種類型的有用資源。筆者覺得有效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更有利于開展拓展性課程。
四、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有效地利用校內資源
1.教師資源
包括教師個體資源和教師集體資源。教師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創新型利用的必要前提。所以教師不能與世隔絕,靠吃老本過日子,應積極參加各種級別和形式的教研活動,進行競賽、聽課、研討交流、專家講座、90學時集中培訓、計算機工程提升培訓等,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接受核心素養新理念,與時俱進的教師才真正順應教育發展的趨勢。教師的集體資源集中體現在這些教研組、備課組資源上。學校備課組建設都在進行,通過備課組活動,各成員之間實現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然后整合備課組各類資料并建檔成冊,存放到教研組的資料庫中,并逐年完善。
2.學生資源
利用學生已有的社會閱歷、知識經驗、認知基礎,激發出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學習及其他活動,并記錄存檔。
比如針對《歷史與社會》中的PRED問題的展開的拓展性課程:我們聯絡家長資源與學生一起合作展開“大手牽小手,攜手剿滅劣五類水”的拓展活動。學生們通過活動更感官地認識到認識到水資源面臨的一系列困擾問題,并懂得了水是生命之源,全社會都應該從我做起,珍惜水資endprint
3.校本特色資源
近幾年各校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開展了拓展性課程,有些流于形式、有些應付任務,當然更多地是真正在摸索中前進并日益走上正規化軌道。筆者認為文化不應該是單一,而應該是多元化的。所以筆者覺得每所學校在拓展型課程的實踐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創設富有自己學校烙印的校園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
我們學校就在拓展課實施過程中就充分利用好本校位于北緯30°、東經120°這個非常特殊的重要地理坐標,創設并不斷地完善全區獨一無二的富有校園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經緯文化”。我們已經著手編撰《經緯園拓展課程校本教材》,并對“經緯園”拓展課程實踐基地的開發進行了初步設計。我們正在有計劃、有步驟地把這些校園文化特色開發、完善、整理并打包成校本課程資源包。
(二)積極地調動校外資源
校外的資源包括家庭、政府、社會、專業人員和機構之類。以家庭為例,每位學生和家長都是一個個鮮活的課程資源,不同的家庭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有家庭歷史,家族史都是和國家的歷史緊密相聯。有些家庭還有家譜,甚至有些姓氏所在的村莊還有相應的祠堂,如:觃口村的盛家祠堂、李家祠堂、蔣家村的蔣家祠堂……這些都是豐富的課程資源。
結合本地區蔣家村人、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麥家及“麥家書屋”等資源開設“讀書就是回家”辦學理念的公開課和個性解讀活動。組織學生毅行到蔣家村參觀文化禮堂;聽蔣金樂老師講蔣家村的故事;參觀蔣家村祠堂、老臺門;參觀麥加舊居等一系列拓展實踐活動,收效頗豐。
(三)全方位挖掘課程資源
1.全方位指資源類型豐富化
也就是說課程資源可以也應該突破校園范圍,延伸到社會中去,盡可能地挖掘出社會上各種資源的功能,拓寬其使用范圍,使之實際效果最大化。社會上的各種類型資源有文本資源、音像資料和實物資源,如黃公望森林公園、富陽鑊子山氣象臺、富陽受降紀念館、千人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郁達夫故居等資源。
2.全方位還指技術手段的多樣化
除了早已普及的多媒體、投影儀技術,還可以用白板技術、同頻技術還有Airplay技術播放視屏、音頻及圖片傳輸,既快速方便又吸引學生的眼球,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當然前提是需要相應設備的支持,還需要教師學會這些現代化信息技術,并到教學實踐中加以熟練地運用。
五、結束語
筆者認識到了身邊有著許多課程資源可以開發與利用,而且我們也在圍繞著核心素養新主題實施著、探索著拓展性課程。但是怎樣實踐才能更順應時代趨勢,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利用、整合課程資源,使拓展性課程通過學生受歡迎的多種活動形式滲透核心素養等新形勢的要求,其操作性和實效性還有待在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和不斷反思、完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