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珍+艾云香+方閩寧


[摘要] 目的 探討合并糖尿病的直腸癌患者根治術中的皮膚干預護理措施。 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該院收治的84例直腸癌合并糖尿病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基礎護理,干預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強手術室綜合護理,并比較不同組患者壓瘡發生率以及護理前后焦慮和抑郁情緒改善情況。 結果 干預組患者壓瘡發生率為4.8%,常規組患者壓瘡發生率為19.0%,干預組患者壓瘡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護理后,干預組和常規組患者SAS和SDS評分較前降低(P<0.05),且干預組降低更為明顯(P<0.05)。 結論 對合并糖尿病的直腸癌患者手術中加強手術室綜合護理干預不僅有助于減少或預防壓瘡的發生,同時還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緒。
[關鍵詞] 直腸癌;糖尿病;根治術;干預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9(b)-0129-02
近幾年來,隨著大眾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變化,直腸癌的患病率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由于臨床上對直腸癌的患病機制尚不明確,所以臨床治療直腸癌的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臨床上治療直腸癌的方式為采取手術切除病灶,然而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除了與惡性腫瘤分期、治療時間有關外,同時還與患者自身機體素質關系密切[1]。最近幾年,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呈現出每年增加的趨勢,而并發糖尿病的直腸癌患者其腫瘤發展、手術方式、以及術后恢復情況均受到較大影響[2]。該研究選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對合并糖尿病的直腸癌患者84例根治術中的皮膚干預護理措施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84例直腸癌合并糖尿病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干預組42例和常規組42例),所有患者經CT檢查和術后病理切片確診為直腸癌,未見直腸癌復發和遠處轉移,未有心肝肺腎等臟器功能異常,未有精神疾病等。干預組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范圍為41~76歲,平均年齡為(60.1±3.3)歲,空腹血糖為(14.3±3.3)mmol/L,糖化血紅蛋白(8.4±2.3)%;常規組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齡范圍為40~75歲,平均年齡為(59.3±3.5)歲,空腹血糖為(14.0±3.5)mmol/L,糖化血紅蛋白(8.2±2.6)%。不同組患者一般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基礎護理: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因注重儀表,與患者交流時做到平易近人,利用心理疏導的方式消除患者緊張和焦慮的心理;②環境護理:護理人員為患者營造舒適溫馨的住院環境,嚴格做好室內消毒和清潔;③社會護理:護理人員告知家屬積極面對患者病情,使患者感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并為患者介紹同一病房患者的情況,促進患者之間良好的交流;④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指導患者如何飲食,為患者制定合適的飲食方案;⑤血糖監測:護理人員定期對患者血糖進行監測,同時根據血糖監測結果調整降糖藥物劑量。干預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強綜合護理:護理人員應保持手術床面平整,并加墊凝膠墊或博文海綿床墊,減少手術床對患者皮膚帶來的摩擦和壓力;麻醉前,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手術體位的重要性,并協助患者根據其舒適度選取合適體位;對于骨突處已經出現壓瘡的部位加強保護,患者麻醉完畢后固定患者,防治發生墜床;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保持患者皮膚干燥整潔,消毒皮膚后使用吸水性能良好的消毒并擦拭,維持手術室室溫在24℃左右,注意患者保暖,降低熱量散失;此外護理人員在手術中檢測患者血糖水平,根據血糖水平及時調節用藥。
1.3 觀察指標
(1)評價并比較不同組患者壓瘡發生率,壓瘡診斷與分期包括:①I期:壓瘡初期(淤血紅潤期)指局部軟組織受壓后發生熱、紅、腫、痛和麻等,病變能可逆性變化,將誘因及時去除后可好轉。②II期:炎癥浸潤期是指繼續受壓的紅腫處其局部血液循環未能得到改善,紅腫變硬并向外浸潤,受壓皮膚呈紫紅色,可見水泡且易破潰。III期:淺度潰瘍期是指水泡持續增大,創面暴露,表面潰爛且見黃色液體滲出,創面感染后可見膿性分泌物,淺層組織發生壞死,疼痛感明顯。IV期:潰瘍壞死期是指潰瘍壞死組織浸潤至皮下層或者肌肉層,嚴重感染者壞死組織可向鄰近組織以及深處擴展,且可見大量膿性分泌物,伴有臭味。(2)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護理前后患者焦慮和抑郁改善情況進行評估,評分越高焦慮和抑郁情況越嚴重。
1.4 統計方法
全文數據利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x±s)表示,組間比較通過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通過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組患者壓瘡發生率為4.8%,常規組患者壓瘡發生率為19.0%,干預組患者壓瘡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詳見表1;護理前,干預組和常規組患者SAS評分和SDS評分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干預組和常規組患者SAS和SDS評分較前降低(P<0.05),且干預組降低更為明顯(P<0.05),詳見表2。
3 討論
直腸癌是臨床上一種多見的惡性腫瘤疾病,惡性腫瘤細胞的生長和增生均需要充足的營養物質,而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水平的增加為腫瘤細胞的增生提供能量,使得直腸癌進一步發展。此外糖尿病患者處于長時間的高血糖水平,致使其血管通透性變差,神經敏感性減弱,一旦皮膚受到長時間的壓迫將引起皮膚損傷,甚至潰瘍或壞死,加上血中較高水平的葡萄糖也為細菌的增生和繁殖提供營養,因此對直腸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加強手術期間的皮膚護理十分關鍵[3]。
手術中壓瘡的發生多與手術時間、體位、患者皮膚潮濕度等關系密切,所以術中積極預防上述因素有助于減少或防止壓瘡的發生。護理人員通過為直腸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前準備凝膠墊減少手術床對皮膚造成的壓迫,并保持手術床干燥平整,降低手術床單給皮膚帶來的摩擦,進而減少皮膚損傷發生率。由于直腸癌患者手術耗時較長,患者體位會根據術式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尤其對于截石體位患者而言其坐骨隆凸處會壓迫腘窩,且體位固定后造成的壓迫越大。但患者麻醉結束后被動擺放患者體位,會使得其在麻醉劑或肌松藥的作用下因固定或拉伸過度而提高皮膚損傷率,所以護理人員在術前仔細講解正確體位的重要性,并協助患者擺放正確體位。文獻報道,手術室溫度不宜設置過高,否則隨著患者汗液的排出會進一步增加皮膚潮濕度,從而提高皮膚損傷概率,所以手術中需維持室溫在24℃左右,以便減少汗液排出以及降低皮膚損傷發生率,另外術中需為患者做好保暖,避免溫度過低引起寒戰導致機體能量消耗。該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壓瘡發生率以及SAS和SDS評分均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
綜上所述,直腸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手術中其皮膚損傷概率較高,同時患者皮膚損傷后再生和修復需要較長時間,感染率較高,所以對合并糖尿病的直腸癌患者手術中加強手術室綜合護理干預減少皮膚受到的摩擦力和壓迫力,不僅有助于減少或預防壓瘡的發生,同時還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緒。
[參考文獻]
[1] 姜月秋. 綜合護理干預對直腸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響評價[J]. 糖尿病新世界. 2017, 20(4): 117-118.
[2] 楊莉. 針對性護理措施對直腸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前放化療的作用分析[J]. 河北醫藥. 2015,44(7): 1117-1119.
[3] 范珊珊. 結直腸癌合并糖尿病術后康復及護理體會[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15, 21(z1): 204-2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