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崗
摘 要:在單元閱讀教學中,抓住幾篇文本的教學共同點設計主問題進行教學設計,可以整合單元中幾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強化單元教學重點,更為有效的是,像打井一樣,通過不斷深強化、深挖訓練點,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提高。
關鍵詞:單元閱讀教學;主問題;小練筆
我們語文人都知道,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新課標》的實施客觀上要求教師采取有別于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的新策略。所謂閱讀教學策略指的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的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等方面的策劃與選擇,它要解決的是怎樣教和怎樣學的問題。
我們語文教師,容易犯一個通病:因不同課文有不同的教學重點,所以不同的課文有諸多的教學重點,于是在這篇課文中敲敲,那篇課文中鏟鏟,一學期很快結束,自己昏昏,學生暈暈。時間耗費不少,但學生成績觸目驚心。有時連自己都覺得是在浪費時間。原因在哪呢?
我們知道,閱讀既是學生從文字符號中獲取信息積累知識的活動;也是學生通過接受以語言為媒介的情感教育與文學熏陶,發展能力、陶冶情操和塑造個體品格的活動。
那么,語文閱讀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在不同題材、不同內容的文章中,獲取主要信息,提高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呢?我認為,找到不同文章中學習的共同點,也就是運用單元主問題設計,輔之以單元小練筆設計,找到教學的突破口,將“問”和“寫”,“讀”和“思”有機結合,那必將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實現閱讀教學的精準“突圍”的必經之路。我稱之為:深挖洞,廣積糧,強化教材的例子作用,讓學生先見森林之廣,再見樹木之壯,更見到自己表達之進。
所謂“主問題”,指的是課文研讀教學中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提問的少、精、實、活,是高效閱讀教學的一種保證,是激活課堂、創新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以“主問題”為線索的閱讀教學,能有效地克服語文閱讀教學中肢解課文、一講到底、零敲碎打等種種弊端,遏制教師過多的講析,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有序學習活動的主體,讓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課型與課堂教學結構脫穎而出。我認為,在單元教學中,這個思路同樣適用。
我們的教材以單元為單位編排設計。每個單元,有4-5篇課文組成,其中有現代文、古文、古詩詞、寫作訓練、口語交際等內容組成。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縱觀本單元課文,一個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愛;我的母親,體現了生在舊社會母親令人敬佩的才能和理智的情感;回憶我的母親,讓我在母親的影響下成長為一名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木蘭詩,展現木蘭對父母的孝心和責任心;父母的心,優越的條件,割不斷貧窮父母對子女的情愫……單元主題與學生比較貼近,但由于本單元五篇課文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生活的現代相隔較遠,學生不太容易了解:沒有離開家庭的經歷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簡簡單單背影中的深深父愛,處于和平時期成長的孩子無法品嘗出木蘭的孝心和智慧,家庭富裕的孩子無法深刻體會貧窮的父母寧可餓死也不為優越的條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現代的獨生子女很難感受到兄弟的手足之情;……所以,課本的例子作用,如何體現呢?我認為,應該根據單元中課文的共有特點,尋找教學的突破口,逐層遞進的設計教學主問題,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向提高學生寫作能力邁進。這樣就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人物身上、多個寫作角度和側面,去領略那種血濃于水的至愛親情,達到量變到質變的目的。
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清醒地意識到,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主問題設計、抓住課文的特點,提升學生的語文寫作素養。
一、聚焦經典,在課文精彩處著力
縱觀單元中的所有課文,我們發現,不同的文章體裁,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當然有不同的教學價值和讀寫訓練點。一篇文章,到底該講哪些內容,放棄那些內容呢?這個問題,恐怕一直困擾著我們這些語文老師。
八上第三單元第一課,我選擇從《背影》開始,背影我選擇兩點著力:背景和細節。
課剛開始,我提問:“在朱自清的腦海中,父親的背影最難忘懷,可作者一開始為何不寫背影,后面才寫,這是為什么?”學生閱讀課文后明白,”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背影的感動人心,是因為在父親的差事交卸、祖母去世、變賣典質、家境慘淡得背景下發生的,這么多大事,煩心勞神,父親卻能把我的事放在最操心的位置,父親依然能竭盡全力的為我著想,不畏艱難的為我買橘子,不遺余力的關心我,就極難能可貴,其背影無言卻勝過萬語千言!在此背景下,細節描寫,從穿著到動作,從語言到情節,細致傳神,飽含深情,大愛無言,無言勝有言。精選才能深挖,細讀自會細思。在學習重點后,強化當堂練筆及時反饋,內化于心,學生自會感到有收獲,有提升。小練筆:請寫出:我的父親在( )下,依然關心我的畫面( )。學生的練筆,發現了許多的父母背負生活的重擔,但為了我們的未來,艱難堅強的故事。學生的目光看到的事件背后的故事,文章有了深度,表達有了力度。
我們只有抓住本單元課文的共同點作為教學重點,聚焦單元課文中的經典篇目,挑選經典段落,著力精講。讓學生學有模板,練有方法,狠抓落實,學生的學習,才會有的放矢。主問題像光一樣的發射,學生的閱讀思維也像光一樣的發射。這不正是給學生種下了一顆“善于思考”的種子嗎?
二、利用教材,在深入專研中發現
學習本單元,決不只是簡單學習文中寫到的幾個人物,做了哪些事情,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感受作品中單元人物和事件的同時,體會父母兄弟之間血濃于水的親情,引起共鳴,從而能夠在平時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深刻的愛、別人對自己無形的關愛……為此目的,單純一篇的學習,對學生的內心刺激還是單一的,膚淺的。第二篇,我選擇鄒韜奮的《我的母親》來進一步深入學習細節描寫,突出重點詞:細節加抒情。“我心里知道她見我被打,她也覺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著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卻時時從嗚咽著的斷斷續續的聲音里勉強說著“打得好”!她的飲泣吞聲,為的是愛她的兒子;勉強硬著頭皮說聲“打得好”,為的是希望她的兒子上進。由現在看來,這樣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蠻之至!但于我不敢怪我的母親,因為那個時候就只有這樣野蠻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親見我被打,陪著我一同哭,那樣的母愛,仍然使我感念著我的慈愛的母親。”不僅細節感動讀者,而且抒發作者對母親的惋惜之情,懷念之意,更加感動讀者。回顧背影的表達方式,也是細節描寫后加抒情。繼續練筆提高,請寫出:我的父親在( )下,依然關心我的畫面( ),讓我感到( )。由一到二,水到渠成,自然感人。endprint
葉圣陶告訴我們: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要做的就是充分發揮例子的示范作用,發現例子的價值,幫助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我想,利用主問題來進行深度的閱讀理解,還能從自身的“不斷改進”,去影響更多的人不斷改變。
三、深挖教材,在強化語言的學習運用中提升
學生的語言表達,需要我們耐心細致的引導。朱德寫的《回憶我的母親》,教學重點是細節加抒情和議論,深化學生語言表達的深度。在敘述后表達對母親的感謝之情:“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說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生活。”
單獨成段,表達對母親的我應該感謝:
“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抒情中表達議論,深化了語言深度,使表達更加感入,印象深刻。
學生的表達,在不斷深化中向著例子靠近。請寫出:我的父親在( )下,依然關心我的畫面( ),讓我感到( )。學生的表達在前面兩次訓練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完善,細節的多角度表達,情感的深刻性得到不斷提高,教材的例子作用明顯提高,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學有長進。
古人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語文教學的輕負擔高效率,應通過對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結合學生的實際寫作需要,實現幫助學生提高的教學目的。三次的語言訓練,基于細節,充分擴展,基于細節,深化表達,基于細節,細化表達。學生的表達不斷改進、提高,“深挖洞,廣積糧”的目的就逐步實現。學生的表達也逐步由無法到有法,由仿寫到創作,由淺到深了。學會把課文作為例子,把例子作為抓手,在系列的抓手引導下,幫助學生的語言表達攀登到新的高峰,我們語文老師,樂此不疲!
教學生學習,引導學生發現并掌握規律是最重要的!老師的水平高低由此可見分曉!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2]《論初中語文教學主問題設計》(余映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