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子+陳壇壽


[摘要] 目的 對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彩超多普勒超聲診斷,以此分析彩超多普勒超聲診斷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糖尿病患者,共計80例(設為研究組),2016年1月—2017年1月是該次研究的時間段落,同期選擇健康人員80名作為對照組,對所有實驗對象均進行彩超多普勒超聲檢查,分析組間對象的股動脈內徑、腘動脈內徑、脛前動脈內徑、脛后動脈內徑、足背動脈內徑、動脈內中膜增厚及其粥樣斑塊的發生率。結果 組間對象的股動脈內徑、腘動脈內徑、脛前動脈內徑、脛后動脈內徑、足背動脈內徑、動脈內中膜增厚及其粥樣斑塊的發生率,且以研究組上述數據指標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彩超多普勒超聲診斷,可以有效檢查患者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情況,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更有價值的醫學信息。
[關鍵詞] 彩色多普勒超聲;糖尿病;下肢動脈粥樣硬化;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 R4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9(b)-0165-02
糖尿病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該種疾病的臨床并發癥較多,其中,以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頻率最為頻繁;對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進行及早的診斷和治療,是十分有必要的;據相關的文獻資料顯示,為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影像檢查,可以為患者的病情程度作為有效判斷,能夠為患者進一步治療工作提供可靠的醫學信息依據[1-2]。該文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選取80例患者,研究意圖在于對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進行彩超多普勒超聲診斷,以此分析彩超多普勒超聲診斷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糖尿病患者,共計80例(設為研究組),同期選擇健康人員80名作為對照組。研究組組內患者以男性居多(50例),另30例患者為女性患者;50~70歲是組內患者的年齡發病范圍,(60.23±7.02)歲是組內患者的平均年齡值;10~30年是組內患者的病程范圍,(20.03±7.12)年是組內患者的平均病程值;
對照組組內對象以男性居多(51名),另29名對象為女性患者;50~71歲是組內對象的年齡發病范圍,(60.22±7.32)歲是組內對象的平均年齡值;10~31年是組內對象的病程范圍,(20.23±7.11)年是組內對象的平均病程值;
上述所有實驗人員都明白該次研究的主要意圖,自愿簽署了參與到該次研究之中的知情同意書。組間實驗人員基本數據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組間診斷價值對比。
1.2 診斷方式
對所有實驗對象均進行彩超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儀器借助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診斷儀進行臨床診斷,同時,將設備的參數數值調整在3~9 MHz之間,夾角在6O°之下為聲束與血流方向之間的所呈現角度;患者取得平臥位姿勢,將雙側下肢予以完全性暴露,對雙側股動等相關組織情況進行探查。
1.3 觀察項目
分析組間對象的股動脈內徑、腘動脈內徑、脛前動脈內徑、脛后動脈內徑、足背動脈內徑、動脈內中膜增厚及其粥樣斑塊的發生率。若患者的空腹血糖在7.0 mmol/L之上且餐后血糖在11.2 mmol/L之上,則判定患者為糖尿病患者;若機體血清胰島素、C肽水平相對低下,且有GAD抗體則呈現為陽性。糖尿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患者有多尿、多食和體重不明原因急劇減輕等情況出現。對患者雙側下肢動脈管腔內徑情況進行記錄,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內部缺損情況,對多普勒峰值流速予以記錄。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中所有涉及數據經過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測定,組間對象的股動脈內徑、腘動脈內徑、脛前動脈內徑、脛后動脈內徑、足背動脈內徑、動脈內中膜增厚及其粥樣斑塊的發生率為該次研究的觀察項目,數據資料類型不屬于同種檢驗方式,其中,除動脈內中膜增厚及其粥樣斑塊的發生率為計數資料(χ2檢驗)之外,用[n(%)]表示;其余觀察數據指標(股動脈內徑、腘動脈內徑、脛前動脈內經、脛后動脈內經、足背動脈內徑)均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差異有統計學差異項目有:組間對象的股動脈內徑、腘動脈內徑、脛前動脈內徑、脛后動脈內徑、足背動脈內徑、動脈內中膜增厚及其粥樣斑塊的發生率,且以研究組上述數據指標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3 討論
據相關的臨床資料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的糖尿病發生率正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已經成為了危及人類健康安全的疾病之一。糖尿病較易引發患者發生并發癥,其中,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是最為常見的并發癥類型之一,該種病癥會引發患者機體內部發生病理性改變,主要體現在:動脈內中膜厚度增加和管壁順應性急劇下降等方面,由于內膜的不規則性,所以較易造成粥樣硬化斑塊在內部形成,進而導致管腔狹窄情況發生,嚴重病情的患者會形成繼發血栓,甚至會直接造成管腔閉塞等不良狀況出現。
據相關的文獻資料顯示,斑塊的早期形成過程中,主要是由于內中膜厚度的改變所導致的,而使用彩超多普勒超聲則可以對內中膜厚度予以有效測量。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發生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情況的概率較高,且病情發展速度相對較高,會常常累及下肢遠端動脈,造成嚴重不良的機體影響,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有研究者通過相關實驗證明,糖尿病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在臨床中的發生率十分高,且大多患者發展在病程早期,主要的臨床表現是:不規則的內中膜增厚、形成了內部粥樣硬化斑塊、血管狹窄和伴隨閉塞情況,與此同時,患者的病變程度會隨著患者的病程發展而不斷加重,病變常常會累及機體的全部下肢動脈,其中,最為明顯的部位是中小血管(處于股動脈之下部位)。除此之外,足背動脈管腔相對較為狹窄,因此,其內部的血流速度會相對更慢,與其他部位相比,更容易發生粥樣硬化斑塊,并且容易向管腔部位突出,進而引發管腔內部閉塞[3-4]。endprint
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發生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情況,其臨床癥狀并不具有特異性和典型化,若沒有得到及時且有效的臨床治療,則容易引發患者發生下肢腫脹和潰爛等情況,也同時加大了治療的難度性,這都極為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發展;由此可見,在發生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現象的早期實施有效的診斷方式,是十分重要的。血管造影是一種常見的臨床診斷方式,但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創傷性相對較高且檢查費用價格昂貴,對于普通患者而言不易于接受血管造影檢查。彩色多普勒超聲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主要的優勢性體現在:無創性且可以反復多次對患者進行檢查,與此同時,還可以全面獲得機體內部的斑塊及血流動力學相關信息資料。
有研究者表示[4],與動脈造影相比較,彩色多普勒檢查下肢動脈病變的優勢性更為顯著,該種診斷方式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91%、85%,該一數據結果相對較高,有巨大的臨床應用價值。該次研究之中,差異有統計學差異項目有:組間對象的股動脈內徑、腘動脈內徑、脛前動脈內徑、脛后動脈內徑、足背動脈內徑、動脈內中膜增厚及其粥樣斑塊的發生率,且以研究組上述數據指標[左:(2.15±0.29)、(2.14±0.58)、(2.26±0.39)、(2.16±0.66)、(1.18±0.61)mm、右:(2.12±0.39)、(2.36±0.59)、(2.41±0.42)、(2.21±0.61)、(1.236±0.31)mm;97.50%、98.75%]更高(P<0.05)。這也由此說明了,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彩超多普勒超聲診斷,可以有效檢查患者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情況,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更有價值的醫學信息。
[參考文獻]
[1] 陳靜,林源,黃之杰,等.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26):2953-2955.
[2] 袁慧娟,田睿,朱好輝,等.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下肢動脈粥樣硬化與大血管并發癥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2012,7(5):370-375.
[3] 鄒良英,賴吉安,游宇光等.頸動脈和下肢動脈超聲檢查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檢出率及與心腦血管事件的關系[J].當代醫學,2016,22(34):3-5.
[4] 陳少君.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診斷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應用價值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28(10):1902-19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