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圓
摘 要:分享行為是幼兒親社會的一種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幼兒之間和諧相處。在小班進行學習的幼兒們都是剛剛離開經常生活的家庭環境到幼兒園來的,然而經常會以自己為中心,并不愿與他人分享,這對幼兒的健康發展起著非常消極的影響。本文主要闡述的是當前幼兒在園中學習、生活的現狀,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探討了哪些措施能更好的實現幼兒的分享行為,以期為日后的小班幼兒教育做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幼兒;分享意識;分享行為
小班幼兒正處在自我意識最強烈的時候,強調以自我為中心,具有非常強烈的獨占意識,他們涉世不深,想法單純、美好。此時,對他們進行分享意識和行為的教育,可以健全他們的人格,促進幼兒間良好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將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抓住契機,激發分享意愿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玩玩具,發現少了幾樣;看看書,發現少了幾本;遇到這種時候,孩子們是如何解決的呢?相信在沒有教育前提下大多數幼兒會為了能占有玩具或圖書而沾沾自喜;更多的幼兒只會用目光或語言求助于教師的協調。少有幼兒會與同伴協商:“我們一起玩(看)吧!”。由于教師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在幼兒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威信,因此教師通過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是為最好的教育方法。教師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正面的榜樣。優秀的榜樣會在孩子心目中產生很高的威信。老師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其一言一行都會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平時要善于抓住一切機會和細節為幼兒做好行為、語言示范。如在教學活動前分發圖書時,我有意識地將圖書以分享的形式來進行發放;當幼兒在進行游戲活動時,我會對幼兒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或者說:“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給我一些?”待幼兒體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后,他便會自覺產生分享的動機,模仿老師做出類似的行為。同伴也可以成為幼兒觀察學習的榜樣,老師要在班級中發現有分享行為的好典型讓其他幼兒向他們學習,或者是老師對有分享行為的幼兒的積極評價和鼓勵,也會激發其他幼兒向他們學習的動機。陳鶴琴先生說:“兒童教兒童,比成人教兒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學相長,為兒童獲得發展才能的機會。”在游戲中,幼兒會不自覺地通過觀察、模仿學習其他幼兒的分享行為,當我們引導那些分享意識能力強的幼兒與能力弱的幼兒一起游戲時,也是一種樹立榜樣的好方法。
二、創造機會,鼓勵幼兒進行分享
幼兒早期的分享行為,主要來自于家長、老師等人的提示和鼓勵。在一段時期內,孩子尚不能把它變為自己的自發行為。因此我們必須要經常的提示孩子,讓他能時刻想到自己應該怎樣做。如:玩沙時,小桶和鏟子等工具總是不夠用,有的幼兒就會喜歡獨占,于是我們老師就應該提醒他“想一想別人是不是也需要它?如果你和別人分享,別人會非常高興的。”另一方面我們成人也要言行一致。很多人都鼓勵孩子與別人分享,如,好吃的東西分給大家一起吃,可當孩子真的給你時,你又笑著說“謝謝你,我們不愛吃,你自己吃吧!”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把這樣的分享當作一種令大家高興的游戲來玩,反而無法面對真正的分享。再舉一個例子,有一次,我新添了一個“小貓釣魚”的玩具,班上很多同學都想玩,但魚桿只有四個,所以小朋友們都圍住玩具,都爭著要先玩。這時,我就請小朋友縣起來,大家一起想辦法,最后大家決定把小朋友分成四組,按組來玩,而且各組比賽,看誰先把魚釣完。通過引導幼兒讓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矛盾,不但使孩子們在活動中享受到樂趣,而且也提高了幼兒的分享技能。
三、以身作則,設立榜樣作用
自己為孩子樹立榜樣。身教勝于言教,在電視熒屏上相信大家都看過這樣一個鏡頭:當孩子看到媽媽打來一盆熱水,幫奶奶洗腳時,他也顫顫巍巍端來一盆水,對媽媽說:“媽媽,洗腳。”“我也給你講小鴨子的故事。”由此,我們也會深切領悟到榜樣、表率的作用。榜樣、表率教育是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的一種方式。正如艾倫凱所強調的:榜樣是習慣的基礎,而習慣是人格的基礎。我們要發揮榜樣的作用,從而更有效的引導孩子會分享,為形成良好的人格打好基礎。在家中,父母要經常主動地關心幫助他人,如給孤寡老人問寒送暖、給災區人民捐衣送物等。
四、家園共同努力,創造和諧共享的環境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人格教育依賴于歲之前培養。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后繼續增高的培養上去,自然會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因此,在對孩子進行人格、習慣培養時,家庭成員間一定要達成共識——好的習慣需要從小培養,這樣將來才能更好的立足社會。我們為每個幼兒準備了一本“家中的好寶寶”記事本,請家長們將孩子在家的表現記錄下來,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教育。老師有意在班中表揚在家表現出色的幼兒,樹立榜樣作用。同時,還要求家長也要做好榜樣,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兒,讓幼兒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帶來的快樂。當買了好吃的東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嘗,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樂融融的感覺。當家中來了客人,家長主動把好吃的拿出來給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給小客人玩等。如此,家園配合,共同促進幼兒分享意識和行為的培養。
古人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習慣是體現一個人素質的重要方面。幫助引導幼兒形成有益于其終身發展的習慣,是我們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胡珊汪衛紅學會分享,收獲快樂——淺談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教育》 2014.
[2]湯朝輝學生安全意識和行為習慣的培育探析《教育》2016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