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祿青


一、調查方案
(一)調查對象
首先選擇出貧困村,再從選出來的貧困村中選擇20個貧困農戶填寫問卷。
(二)調查內容
包括基本情況、社會扶貧的做法與現狀、社會扶貧的經驗與問題、社會扶貧的需求與創新四大部分。
(三)調查樣本數
(四)調查時間
2015年7月13日至10月30日。
二、社會扶貧實施效果的滿意度
三、社會扶貧實施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會扶貧的主體行政化
目前,社會扶貧的主要模式是定點扶貧,其他社會扶貧主體沒有認識到社會扶貧的重要意義,更多是出于政治考核的壓力,在行政動員較強的時期,相關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在社會扶貧領域的工作進展就較有突破,而在行政動員較弱的時期,相關工作往往開展得不盡人意。
(二)各部門缺乏協同機制
社會扶貧領域匯集了如資金、技術、服務等多樣化的資源,這些資源對于貧困地區的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各主體的工作開展相對松散,缺乏協同機制,導致資源的使用不能形成合力。
(三)體制機制建設相對滯后
除了政府職能部門的定點扶貧、軍隊與武警部隊扶貧以外,非政府組織在應對貧困問題方面,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非政府組織的扶貧項目更專注于特定的領域和特定人群的服務,其工作更有針對性。
四、有效實施社會扶貧的建議
(一)社會扶貧主體多元化
新階段的扶貧開發是政府、市場和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開發,扶貧主體呈現多元化,將會注重動員和引導社會主體參與扶貧開發,貧困群體會廣泛參與到社會扶貧中來,發揮社會扶貧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
(二)社會扶貧機制常態化
以往的社會扶貧通常被視為政府扶貧的補充,是政府的專項扶貧和行業扶貧之外的其他扶貧方式的總稱,社會扶貧的重要地位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新階段的社會扶貧將成為與政府扶貧開發同等重要的扶貧開發方式,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扶貧方式,成為各級政府引領和推動扶貧開發的常規工作。
(三)社會扶貧過程規范化
傳統的社會扶貧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運行機制,各地的社會扶貧各自為政、花樣百出,社會扶貧的動員機制、參與機制、協調機制、整合機制、評估機制等都還不健全,在新的扶貧開發階段,必須推動社會扶貧的規范化運行,朝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