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晟
摘要 目的:探討急性胃出血患者的急診治療方法及臨床效果。方法:收治急性胃出血患者1024~,],分為藥物組和手術組,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手術組治療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高于藥物組,病情緩解時長短于藥物組(P<0.05)。結論:急性胃出血患者入院急診后,應緊密觀察病情,給予妥善的處理和治療,提升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改善預后。
關鍵詞 急性胃出血;急診治療;臨床效果
急性胃出血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消化道出血。急性胃出血的原因是多種的,大多數都與胃癌、胃炎(急、慢性)、肝硬化、酗酒、胃部手術、燒燙傷和長期服用心血管藥物等有關;胃底靜脈由于急性刺激而出現曲張,進而破裂引發出血。急性胃出血的發生部位多為十二指腸球部和胃體底部。患者的臨床反應多為黑便、嘔血、眩暈和惡心、血壓驟降,經實驗室檢查,便潛血陽性,病情嚴重者會出現暈厥現象,若不及時妥善處理則會導致急性穿孔。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急性胃出血患者102例,研究其急診治療的方法及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急性胃出血患者102例,根據患者的個人意愿劃分為藥物組和手術組,每組51例。藥物組中,男34例,女17例,年齡29~68歲,平均(46.3±4.1)歲;手術組中,男33例,女18例,年齡31~69歲,平均(46.5±4.0)歲。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確診為急性胃出血;②發病24h后被送至急診;③內鏡檢查胃黏膜受損或胃部血管出血。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血壓下降、脈搏細弱、心率加快和面色蒼白等,部分患者伴有黑便現象。患者的以往病史、生化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我國對急性胃出血的診斷標準表明,102例患者中因胃潰瘍出血46例,因急性胃炎出血41例,因胃癌出血1例,因門靜脈高壓出血1例,因糜爛性胃炎(急性)出血13例。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倫理委員要求,且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比較。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出血過多,血容量急劇下降,嚴重者會出現休克現象,因此在入院后先給予患者輸液、擴容和補液,使患者的收縮壓不小于80mmHg,將血壓、電解質、水和酸堿平衡最大限度地維持,改善患者的昏厥和頭暈等癥狀。藥物組患者接受藥物保守治療,手術組患者接受臨床手術治療。藥物組患者在完成各項檢查后接受擴充血容量治療和支持療法,給予靜脈輸注止血藥物奧美拉唑,2次,d,40mg,次,部分患者病情嚴重,應給予輸血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對病情變化及時掌握和了解,以便制定后續的治療計劃。手術組患者接受胃鏡輔助下探查,在患者胃腔中插入胃鏡并對出血部位仔細探查,根據患者的出血部位、創傷程度和出血量給予妥善的手術治療。51例患者中行部分胃切除手術45例,行全部胃切除手術2例,切除胃體竇和十二指腸手術2例,單純結扎術1例。在手術過程中要對患者的生理指標嚴格控制,手術全程對患者進行尿、便、血和消化液的常規檢查,術后對患者進行常規檢查,若表現為無咖啡色胃液、無柏油樣和隱血陰性大便、血紅蛋白正常,則標志胃出血停止。
臨床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病情緩解時間及不良反應。治療效果:①治愈:心悸、頭暈等癥狀全部消除,大便潛血轉陰完全,暈厥和黑便得到良好控制;②緩解:心悸、頭暈等癥狀明顯改善,大便潛血轉陰顯著,但暈厥和黑便控制效果欠佳;③無效:心悸、頭暈等癥狀未見改善,大便潛血陽性,暈厥和黑便未得到有效控制。有效=治愈+緩解。病情緩解時間:從入院治療開始,直到患者的便潛血檢查顯示正常,視為緩解,這個階段時間為病情緩解時間。不良反應:住院為膈下積液、切口感染、肝性腦病、腹水、胸腔積液、肺感染和下肢靜脈血栓等。
統計學方法:本組研究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手術組患者的f臨床療效顯著優于藥物組,但不良反應發生率要高于藥物組,手術組中膈下積液2例,切口感染3例,腹水2例,下肢靜脈血栓3例,共10例,藥物組中腹水1例,肝性腦病1例,下肢靜脈血栓1例,共3例,組間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手術組患者的病情緩解時長2-11d,平均(5.9±2.1)d,藥物組病情緩解時長5~27d,平均(19.8±2.3)d,手術組短于藥物組,組間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急性胃出血是一種最為常見的消化道出血,因此也被俗稱為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胃出血的判定依據主要是患者是否存在黑便和急性大嘔血現象,通常情況下患者的出血量在500mL以下,多為嘔血和便血。患者在嘔血前會有明顯的惡心感,便血前有便意,便后心慌、眼前發黑,嚴重者會出現暈厥,患者口渴、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快無力。潰瘍病患者多伴有規律性的上腹痛,服用堿性藥物后疼痛有所緩解。x線鋇餐檢查診斷潰瘍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胃癌患者除能觸及的包塊外,還伴有顯著的上腹不適、食欲不振、消瘦和消化不良等現象,并且發展快速,胃鏡檢查和x線鋇餐檢查能夠準確診斷;外傷導致的應激性潰瘍和藥物導致的急性潰瘍的患者,多數都長期內服考的松和阿司匹林等藥物,或是近期接受大型手術、有嚴重燒傷等。
近年來,急性胃出血的臨床發病率愈發升高,患者在發病后應及時接受診斷和治療,若沒有得到妥善處置和治療,嚴重者會死亡。臨床治療急性胃出血時,可以服藥保守治療,也可以行以手術治療。在選擇手術方法時,應對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發病因素和具體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根據患者的發病原因和病情選擇治療方法,病情較輕的患者可以選用藥物保守治療,病情嚴重的患者則應當選用手術治療。胃出血患者的保守治療藥物常為奧美拉唑,奧美拉唑是一種質子泵抑制劑,能夠結合胃壁中的H+泵,減少胃酸的分泌量,為不可逆作用,服用后的有效時間較長。腸溶膠囊能夠將藥物有效釋放,且不會導致胃部的不良反應,所以治療急性胃出血的適用性較高。一般情況下,患者病情嚴重時,單純的藥物保守治療不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應當予以手術治療。手術通常在內鏡下進行,通過檢查鏡對患者的胃部病變情況進行嚴格檢查,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治療方案。
在手術治療急性胃出血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在實施手術前對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詳細了解,查看患者是否存在胃切除手術禁忌證;②對胃管引流物質進行嚴密檢查,如出現新鮮血液則應將導管堵塞,防止手術后出血;③在手術治療的過程中,要對患者的胃部情況進行仔細觀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胃切除手術,避免因出現胃黏膜脫離的現象而損壞胃黏膜;④手術完成后要對患者的臨床體征、尿量、血壓、心率等進行密切關注,若術后患者再次出血,應及時給予止血處理,并確定再次出血的原因。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都能夠達到80%以上,手術治療的效果更佳,且病情緩解得更快,但患者術后不良反應較多。由此可見,在對病情較輕的患者進行治療時,可選用保守的藥物治療,不會對患者造成影響,且治療效果令人滿意,而對病情較重的患者應予以手術治療,盡快控制患者的病情,避免先行藥物治療耽誤治療進程。妥善的治療方法能夠有效改善臨床治療效果,加快患者的恢復進程,促進預后,且能夠降低患者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急性胃出血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嚴重的威脅,除了患病后的妥善治療,在日常生活中也應當堅持健康生活和飲食。
綜上所述,患者患急性胃出血入院急診后,應先對其病情進行緊密觀察,并給予妥善的處理和治療方法,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的預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