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春 郎曉萍
摘要 目的:探討針刺上下肢同名經交叉對應穴治療原發性膝關節骨病的臨床效果。方法:收治原發性膝關節骨病患者22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采取針刺膝關節局部治療,觀察組采取針刺上下肢同名經交叉對應穴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疼痛積分和總有效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刺上下肢同名經交叉對應穴治療原發性膝關節骨病的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 針刺上下肢同名經交叉對應穴;原發性膝關節骨病;針刺
膝關節骨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該疾病又被稱為膝關節骨關節病、膝骨關節炎等。目前對于該疾病常采用針刺治療,針刺上下肢同名經交叉對應穴治療屬于中醫針灸學中遠道刺、巨刺等理論的發展,具有扶正祛邪、疏筋通絡作用,治療局限性疼痛為主的四肢疾病有顯著效果,但用于治療膝關節骨病的報道較少。本次選擇針刺上下肢同名經交叉對應穴治療原發性膝關節骨病,對臨床效果進行分析、探究,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2月10日-2016年12月15日收治原發性膝關節骨病患者22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13例。觀察組中,男80例,女33例,年齡50~74歲,平均(62.03±2.33)歲。對照組中,男81例,女32例,年齡50~75歲,平均82
中國社區醫師2017年第33卷第18期(62.55±2.64)歲。兩組患者在各項基本資料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①對照組采取針刺膝關節局部治療。取患側膝關節局部穴位,不取上肢對應穴位,即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梁丘、犢鼻,操作手法與觀察組一樣。②觀察組患者采取針刺上下肢同名經交叉對應穴。取穴:曲池、尺澤、手三里、肘謬、四瀆。單側膝關節病變針刺患側關節肌側上肢穴位,雙側膝關節病變則采取患者雙側膝關節肌雙側上肢穴位。犢鼻穴向膝內側斜刺1~1.5寸,足三里、梁丘、陰陵泉、陽陵泉、曲池直刺1~15寸,尺澤、手三里直刺0.8~1.2寸,肘謬、四瀆直刺0.5~1寸,采取施提捻轉平補平瀉手法,提插幅度在(1±0.5)cm,捻轉角度在(180±20)°,頻率在80~100次/min,中等強度刺激,直至患者出現酸脹感后再采取針刺30s,留針30min。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患者疼痛情況。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①患者經治療后,主要癥狀均完全消失,且關節活動均恢復正常,膝關節功能積分增大至95%以上,被認定為痊愈。②患者經治療后,各項癥狀得到明顯改善,關節活動不受限,膝關節功能積分增加至70%以上,被認定為有效。③患者經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未發現任何改變或發生加重的情況,且關節活動未發生改善,膝關節功能積分增加<30%,被認定為無效。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率(%)表示,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疼痛積分:觀察組患者疼痛積分(2.30±1.03)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9.12%(112/113),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討論
膝關節骨病屬于中醫“骨痹”范疇,是老年患者常見的疾病。由老年患者正氣不足、體衰等所致,以膝關節活動障礙、膝關節疼痛較為常見,若不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
犢鼻、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梁丘位于人體膝關節附近,屬于近道選穴,能夠起到疏通局部氣血作用,是臨床上治療該疾病常用的穴位。陰陵泉為脾經合穴,具有疏通經絡氣血、健脾利濕之作用,主要作用是營衛調和,從而使疾病自動痊愈;陽陵泉位于膝旁,膝為筋之府,陽陵泉為筋會,對該部位采取針刺能夠起到強筋健骨、舒筋通絡之功效;犢鼻、梁丘、足三里均為陽明經穴位。曲池、手三里、尺澤、肘髎、四瀆均位于肘關節附近。尺澤為太陰經合穴,具有治療膝關節活動障礙的作用;曲池為手陽明經合穴,能夠起到活血止痛、通經活絡、疏筋利節的作用,還能調節患者全身氣血。在對患者進行針刺后,針刺中所蘊含的信息能夠通過后根纖維進入脊髓中,且還能對上下鄰近節段內運動或感覺神經元的活動進行調節,也能將其直接作用于對側后角的神經元,從而調節各部位的運動和感覺功能。在人體中,脊髓、丘腦非特異性投射系統、大腦皮層、腦干網狀結構均為巨刺效果所產生的重要結構,巨刺的機制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為多層次的,而相互作用的結果則是由其效應的產生所致。針刺交叉反應點是通過患者機體神經系統的反射性調節,從而抑制大腦皮層的保護性,將患者局部惡性刺激進行切除,最終起到消除疼痛的效果,從而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及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治療膝關節骨病的有效率。
綜上所述,對原發性膝關節骨病患者采取針刺上下肢同名經交叉對應穴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且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值得進一步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