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桂棉 葛俊領
摘要 目的:探討雷火灸配合針刺治療中風后肩痛臨床效果。方法:收治中風后肩痛患者60例,隨機均分兩組。對照組給予雷火灸治療,研究組給予雷火灸配合針刺治療。收集所有數據結果并做相關的比較分析。結果:經過治療后,研究組治療有效率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雷火灸配合針刺治療中風后肩痛的效果顯著。
關鍵詞 雷火灸;針刺;中風;肩痛
中風后肩痛是中風后常見的臨床并發癥,越早得到有效治療,患者的預后越好。本次研究應用雷火灸配合針刺治療中風后肩痛的臨床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4年11月-2016年6月收治入院的中風后肩痛患者60例,通過隨機均分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一般資料:男18例,女12例,共30例;年齡36~77歲,中位年齡(69.59±2.45)歲;病程:1~9個月。對照組一般資料:男17例,女13例,共30例;年齡37~78歲,中位年齡(69.89±2.12)歲;病程:2~8個月。兩組患者均已確診為中風后肩痛,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次的中風后肩痛研究全部征得患者本人或家屬的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方法:對照組中風后肩痛患者給予雷火灸治療,具體如下:①囑咐患者取坐位。②穴位選取:大椎穴、肩井穴、肩俞穴、阿是穴。③選取趙氏雷火灸一支,點燃,然后選取大椎穴、肩井穴、肩俞穴以及阿是穴,在距離患者皮膚2~3cm處,施以旋轉手法、橫向手法、斜向手法,雷火灸移動8次1壯。持續灸至肩關節及周圍皮膚透紅發熱,持續時間15~20min。④選取大椎穴、肩井穴、肩俞穴,在距離患者皮膚1.5cm處,施以雀啄手法,雷火灸雀啄。每啄7次為1壯,每穴啄9壯。
另外,阿是穴啄7壯。對研究組中風后肩痛患者給予雷火灸配合針刺治療,具體如下:①囑咐患者取坐位。②穴位選取:肩髑穴、肩髖穴、肩貞穴、肩前穴、阿是穴作為主穴;后溪穴、合谷穴、外關穴作為配穴。③患者局部皮膚常規消毒,以上穴位施以40mm一次性毫針做針刺治療。④首先針刺患者配穴,若患者肩后部有明顯壓痛,針刺后溪穴;若患者肩外側有明顯壓痛,針刺外關穴;若患者肩前部有明顯壓痛,針刺合谷穴;得氣后囑咐患者進行肩關節運動,持續至溫熱出汗,持續留針20~30min。兩組患者均1次,d,1個療程5d,然后暫停2d,囑咐患者休息好。第3天施行第2個療程,持續治療2個療程。
評價指標:將臨床效果分為3度,即治愈、有效、無效。分度標準:①治愈:肩痛癥狀完全消失且活動正常者;②有效:肩痛癥狀明顯減輕且肩關節功能有改善者;③無效:經過治療后癥狀無改善甚至更加嚴重者。
統計學方法:兩組中風后肩痛患者治療結束之后,將本次研究收集的所有數據資料應用統計軟件包(SPSS20.O)進行數據處理,并做分析比較。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經過治療后,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6.67%(29/3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67%(23/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中風后肩痛是中風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發病率達到70%~85%,占據中風并發癥的首位。患者因為肩部疼痛嚴重而缺乏主動鍛煉,若是患側被動鍛煉,會加重疼痛感,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受到影響,也使患者的康復治療受影響。
雷火灸物理作用是溫熱穴位,燃燒時比普通艾灸所產生的作用更大,而且有較強的滲透力。本次研究中,針刺取肩謬穴、肩髃穴、肩貞穴、肩前穴、阿是穴作為主穴,根據患者不同的疼痛部位,針刺不同的配穴,待患者“得氣”后輔助行肩關節運動,持續至肩部溫熱出汗,可以使受損的軟組織得以快速恢復。雷火灸配合針刺治療中風后肩痛可以使治療效果更明顯。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中風后肩痛患者治愈23例,治愈率76.67%,總有效29例,總有效率96.67%;研究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雷火灸配合針刺治療中風后肩痛的效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