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傲凌 徐慧賢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廣州510405)
瀉白散源自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由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組成,目前常被運用到治療肺炎、小兒麻疹初期或支氣管炎等辨證屬肺中伏火郁熱者。王士貞教授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生,懸壺嶺南40余載,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擅長運用古方、經方治療耳鼻咽喉科疾病。王教授認為,但凡證屬肺經熱盛之耳鼻咽喉科疾患均可運用瀉白散加減,常被運用于治療風熱外襲,肺經受邪,肺熱上攻咽喉而致喉痹、乳蛾、喉喑,或鼻咽癌而致咽干咽痛,或咽喉病手術后余邪未清者[1]。筆者有幸跟診王教授,現將其驗案3則介紹如下。
1.1 喉瘖
王某,男,28歲。2017年6月30日就診。
患者因“反復聲嘶1年余”來診。病史:患者每于吸煙、飲酒后出現聲音嘶啞,痰少,口不干,胃納二便調。查體:咽稍潮紅,脈弦滑,舌質淡暗、苔黃略厚(苔染色),纖維喉鏡檢查:雙聲帶充血,雙聲帶前中1/3見新生物,聲門閉合欠佳,考慮息肉可能性大,勸其入院手術治療,患者因懼怕手術而拒絕。中醫診斷:喉瘖。證型:肺熱壅盛。治法:清熱宣肺,利喉開音。處方:
桑白皮15g,地骨皮15g,黃芩15g,桔梗10g,甘草6g,浙貝母10g,貓爪草15g,雞內金10g,鐵包金15g,法半夏10g,陳皮6g,蟬蛻5g,千層紙10g,砂仁(后下)6g。14劑。同時予清金開音片3盒,金嗓散結丸3瓶,含服。并囑患者忌煙、酒。
2017年7月19日二診:患者已無明顯不適,口不干,胃納二便調。查體:咽部稍充血,脈弦細滑,舌質淡紅、苔白。復查喉鏡:雙聲帶稍充血,雙聲帶新生物較前已明顯變小,聲帶活動正常。繼續予清熱宣肺,利喉開音。在原方的基礎上去蟬蛻,加龍脷葉10g、毛冬青15g。7劑。同時予清金開音片、金嗓散結丸,含服,以鞏固療效。
按語:該患者有吸煙、飲酒史多年,久則熱積于肺,邪熱搏結于喉,而致咽喉充血,聲帶充血腫脹及聲帶新生物,聲門閉合不全發為喉瘖。故治以清熱宣肺,利喉開音。方用瀉白散加減。該方中以桑白皮、地骨皮、黃芩清瀉肺熱。熱邪入里,喉為肺之系也,肺熱生痰,痰熱搏結于聲門,聲門腫脹,開合不利,正如《百歲名醫干祖望耳鼻咽喉科臨證精粹》所言“風熱犯肺,極易化熱,風熱循經,蘊結咽喉,煉液成痰,風熱痰三者搏結咽喉而致喉瘖者,臨床最為常見”。故在清肺熱的同時,以法半夏、桔梗、陳皮、浙貝母、貓爪草、雞內金、鐵包金消腫散結化痰;蟬蛻、千層紙是疏風利咽開音之效藥,砂仁醒脾兼有下氣之功效。二診,患者已無聲嘶等不適,復查纖維喉鏡,聲帶息肉明顯較前減小,聲帶仍稍充血腫脹,去蟬衣,加龍脷葉、毛冬青以加強瀉熱潤肺之力。
1.2 喉痹
詹某,男,19歲。2016年6月29日就診。
患者因“咽異物感約1個月”來診,伴有咳嗽,痰黏,講話變聲,口干,胃納一般,二便調。查體:咽部稍紅。脈細滑,舌質淡紅、苔白。中醫診斷:喉痹。證型:肺經蘊熱。治法:清泄肺熱,利喉開痹。處方:
桑白皮15g,地骨皮15g,桔梗10g,甘草6g,法半夏10g,陳皮6g,浙貝母10g,枇杷葉10g,紫蘇葉10g,龍脷葉10g,蟬衣5g,千層紙10g,麥冬15g,黃芩15g。7劑。
2016年7月7日二診:患者咽部異物感不明顯,咳嗽,痰多,色黃,今日鼻塞,流清涕,胃納二便調。查體:咽部稍紅,雙下鼻甲淡紅,微腫脹,鼻腔無明顯引流。脈細,舌質淡紅、苔白。原方基礎上去千層紙、蟬衣、麥冬,加辛夷花10g、白芷10g、蔓荊子10g。7劑。同時予加味蒼耳子丸2瓶,口服;復方辛夷滴鼻液1支,滴鼻;穴位貼敷:咽穴。
按語:喉痹是以咽喉梗梗不利、咽痛、咳嗽、咳痰為主要臨床表現,咽為肺之門戶,易感受邪氣,《太平圣惠方》云:“風邪熱氣,搏于經絡,蘊蓄不散,上攻于咽喉,故令咽喉中如有物妨悶也。”該患者因熱邪伏肺,壅塞肺系,邪氣上逆,燔灼咽喉,故見咽喉紅腫,咽部異物感,口干;熱邪壅肺,煉液為痰,肺失宣降,致聲門閉合不利,講話變音,咳嗽、痰黏;王教授在治療肺經蘊熱型喉痹時,運用瀉白散加減。其中桑白皮、地骨皮、黃芩藥性寒涼,共奏清瀉肺熱之功,法半夏、陳皮辛溫性躁,燥濕化痰,兼有佐制桑白皮、地骨皮、黃芩寒涼之藥性。《金匱要略》提及“火氣上逆,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故選用麥門冬湯中的麥冬、半夏以取降逆下氣,養潤肺胃之意;蟬衣、千層紙利咽開音,枇杷葉、紫蘇葉清肅肺氣、降胃止逆,浙貝母、龍脷葉長于潤肺化痰,桔梗、甘草利咽止痛。全方具有清熱而不傷陰,瀉肺而不傷正之妙用。二診,患者咽部異物感癥狀減輕,無聲嘶、口干等不適,著涼后出現鼻塞,流清涕,在原方的基礎上去千層紙、蟬衣、麥冬,加辛夷、白芷、蔓荊子疏風通竅,清利頭目。追蹤復診結果,患者二診服用中藥后,咽部已無異物感、咳嗽等不適。
1.3 舌癌術后口干
林某,女,34歲。2016年12月1日就診。
患者因“舌癌術后7個月”來診。2016年5月患者因“發現舌體腫物2年,腫物增大伴疼痛4個月”在我科行左半舌切除術。現術后出現口干甚,面生暗瘡,痰少,胃納二便調。查體:左舌缺如,咽部稍充血,雙扁桃體不大,面頰部可見散在暗瘡。脈細,舌質暗、苔白。診斷:舌癌術后。證型:肺經風熱。治法:清肺泄熱,生津養陰。處方:
桑白皮15g,地骨皮15g,黃芩15g,麥冬15g,玄參15g,龍脷葉10g,毛冬青15g,五爪龍20g,夏枯草15g,貓爪草15g,浙貝母10g,穿山甲(先煎)30g,甘草6g。14劑。
2016年12月14日二診:患者口干好轉不明顯,咽稍痛,痰少,胃納二便調。查體:咽稍紅,脈細,舌暗紅、苔白。在原方的基礎上去龍脷葉、穿山甲,加生地15g、桔梗10g、陳皮6g、瓜蔞仁15g。7劑。
2016年12月21日三診:患者口干好轉不明顯,無咽痛,痰黃,胃納二便調。查體:咽稍紅,脈細,舌淡暗、苔白。在上方的基礎上去瓜蔞仁、毛冬青。7劑。
2017年1月4日四診:患者咽干,痰微黃,胃納二便調。查體:咽稍紅,脈細,舌淡紅、苔白。在上方的基礎上加浙貝母10g。7劑。
2017年1月25日五診:患者咽干,痰黃,咬唇,胃納二便調。查體:咽稍潮紅,脈細滑,舌質稍紅,苔白。在上方的基礎上去玄參、麥冬、生地、陳皮,加瓜蔞仁10g、龍脷葉10g、赤芍15g、燈心草2g。7劑。
2017年2月15日六診:口干,痰多,胃納二便調。查體:咽稍潮紅,脈弦細滑,舌質稍紅、苔白。上方基礎上去赤芍、燈心草,加法夏10g、陳皮6g、連翹15g。7劑。同時予銀連含漱液1瓶,含漱;平消膠囊2瓶,口服。
2017年3月1日七診:患者口干已明顯好轉。
按語:患者以舌癌術后口干為主訴就診,術中使用高頻電凝刀切除左側舌體,而電凝刀相當于一種熱損傷,術中不可避免地會對唾液腺形成不可逆的灼傷,從而引起唾液質和量的改變。因此電凝刀對機體相當于熱毒入侵,火熱耗傷津液,就會表現出津液耗傷、熱毒瘀滯的癥狀,腺體損傷,津液分泌不足,日久甚至表現出氣陰兩虛的表現。舌癌術后會出現口干、咽痛、面部暗瘡、痰多等不適,檢查見:咽部充血,舌質淡暗、苔白,脈細。中醫辨證為熱毒痰瘀,津液耗傷,常選用桑白皮、地骨皮、黃芩清肺熱,沙參、生地、玄參養陰生津,五爪龍益氣養陰,貓爪草、夏枯草、浙貝母、瓜蔞仁化痰散結,毛冬青、穿山甲活血化瘀通絡,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滋陰、化痰活血之功。有研究顯示,上述諸藥可減輕火熱毒邪對唾液腺的損傷,并可改善唾液腺的血液循環,減輕細胞水腫,加速黏膜細胞新陳代謝,并有保護唾液腺的功能,促進唾液的分泌。
嶺南地區就地理位置而言靠近北回歸線,所以夏長而冬短;北靠五嶺,屏蔽了冬季來自北方的冷空氣,故四季炎熱;加之瀕海,容易受來自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夏季潮濕而多雨。因此,受氣候的影響,居住在嶺南地區的人們易受到濕熱、暑熱、燥熱等熱邪侵襲,而肺為嬌臟,最易受邪,熱邪伏于肺經,致肺失肅降,從而出現聲嘶、咽干、咽痛、咽部異物感以及鼻出血等眾多肺系癥狀。喉在廣義上泛指咽喉乃至口腔的范圍,上連頏顙、鼻竅,下接氣道而通于肺,屬于肺之系。上述三位患者分別出現聲嘶、咽部異物感、口干等不同臨床表現,看似互不關聯,實則同出一源。王教授在運用以瀉白散為基本方的基礎上,常使用黃芩、桔梗加強清熱利咽之功;同時考慮到熱邪久蘊肺經易傷陰化燥,選用麥冬、沙參、玄參等清肺潤燥;熱邪易煉液為痰,配合使用半夏、陳皮燥濕化痰,降逆和胃。對不同疾病中藥加減運用上,其中聲嘶,有聲帶息肉、聲帶小結或聲帶充血腫脹者,常加千層紙、蟬衣、貓爪草、浙貝母、山楂肉、毛冬青、赤芍、雞內金、鐵包金;咽喉疼痛、梗梗不利者,常加柴胡、白芍、法夏、陳皮、云苓[2],若伴有咳嗽,痰黃稠者,加浙貝母、紫蘇子、紫蘇葉、枇杷葉、瓜蔞仁、黃芩等;鼻咽癌放化療后,口干、咽痛者,可在原方基礎上,加沙參、麥冬、白花蛇舌草、黃芩、毛冬青、赤芍、瓜蔞仁。所以運用瀉白散加減治療上述諸疾能有較好的療效,體現了王教授在認識疾病時著眼于病因病機,在精準辨證下靈活運用方劑的同時不乏嚴謹的思維。
[1] 劉春松,邱寶珊,王培源.王士貞教授運用古方治療咽喉疾病經驗介紹[J].新中醫,2007,39(4):7.
[2] 蔡文偉,付靜.王士貞教授治療慢喉痹臨證用藥經驗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13):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