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兒童醫院心胸外科副主任醫師 武開宏
臨床上,我們可以把先心病簡單的分為簡單的和復雜的。簡單先心病包括小兒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和肺動脈瓣狹窄等;復雜先心病包括法洛四聯癥、右室雙出口、心內膜墊缺損、大動脈轉位、單心室、肺動脈閉鎖、永存動脈干等。
目前認為,所有復雜先心病都沒有自愈的可能,必須到醫院接受正規的檢查和治療。那是不是簡單先心病就都能自愈呢?讓各位家長失望了,即使是簡單先心病也不是都能自愈的,不過大多數情況手術可以等一等,可以密切隨訪,根據情況決定是不是要手術,何時需要手術。
房間隔缺損 最常見的是卵圓孔未閉。如果新生兒期發現存在卵圓孔未閉,一般直徑小于5mm,不用擔心,絕大多數都會閉合,只要隨訪即可。3月齡時復查心臟彩超,如果沒有閉合,以后定期每半年到1年復查一次即可。對于大于10mm的房間隔缺損,特別是缺損不在中間,靠近上腔靜脈(上腔型)、靠近下腔靜脈(下腔型)或原發孔型房間隔缺損,那么自愈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但也不必急于馬上手術治療。根據情況,一般6月齡時復查心臟彩超,如果存在肺動脈高壓,就可以考慮及時手術了。如果沒有肺動脈高壓,而且孩子好喂養、不容易生病,可以繼續隨訪,每半年復查一次彩超,決定手術時機。目前一般選擇在3歲前完成治療。
對于介于兩者之間的5~10mm的房間隔缺損,怎么辦?當然是隨訪,每6月復查一次彩超,有相當一部分的缺損會逐漸變小并愈合,特別是多孔的(比如一個3mm、一個4mm)房間隔缺損。但具體你的孩子能不能愈合,我也不能隨便回答,只能說臨床的愈合率還是蠻高的。但一般也是觀察到3歲,因為3歲后孩子開始上幼兒園,而且3歲后孩子的記憶和自我認知越來越高,所以3歲左右如果沒有長好,就要考慮治療了。臨床還可觀察到:一部分孩子3歲還沒有長好,但有逐漸變小的趨勢,這種情況可以繼續隨訪到6歲。
室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是最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能否自愈和室缺的位置關系比較密切。對于大部分膜部或膜周部的室缺和肌部室缺,自愈的可能性非常大,此類室缺只需要門診隨訪即可。當然,缺損大小也非常重要,一般5mm以下愈合的幾率非常大,每3~6月復查一次彩超,一般觀察到3歲,如果缺損確實逐漸變小,可以繼續觀察,每半年復查一次彩超。
對于大于10mm的室間隔缺損以及位置在主動脈瓣下、肺動脈瓣下的室間隔缺損,因為會影響心臟功能,早期形成肺動脈高壓;此外,瓣下的缺損影響瓣膜的發育,造成瓣膜脫垂。這類缺損基本沒有愈合的可能性,這樣的室缺就不要等了,盡早手術。當然,對于還沒有瓣膜脫垂或心功能沒有影響的孩子,可以每3月復查彩超,一般6月齡后選擇手術治療。
動脈導管未閉臨床也比較常見,特別在新生兒病房。動脈導管和卵圓孔一樣,在胎兒期動脈導管是開放的,是一個正常的結構,絕大部分孩子的動脈導管會在2周內發生閉合。所以對于新生兒期發現的動脈導管未閉,直徑在3mm及以下,孩子滿月時復查心臟超聲即可,如還沒有閉合,以后閉合的可能性就小了,但是導管小,對心臟功能影響小,可每3~6月隨訪復查一次,一般選擇在3歲左右治療。
但是,如果新生兒的動脈導管直徑大于3mm,特別是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由于分流大,非常容易引起心衰,肺內感染,并影響生長發育,出現體重不增,有的孩子甚至影響呼吸而需要呼吸機輔助呼吸,這樣的孩子需要新生兒期行動脈導管結扎術,阻斷分流對心肺功能的影響。
需要提醒的是: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的病情更是復雜多變的,不能認為自己孩子的病符合以上條件,可以自愈,而掉以輕心,還要多聽聽主治醫生的建議。
對于下列先天性心臟病,一定要盡早手術治療,手術不僅可以挽救孩子的生命,而且可獲得相對較好的治療效果;如果不做手術,這些孩子很可能夭折,或出現嚴重并發癥無法接受手術,對此家長必須要清楚。
1.新生兒粗大動脈導管未閉,出現呼吸功能不全或不能脫離呼吸機;巨大室間隔缺損,或一般的室缺合并房缺和動脈導管未閉,出現點頭呼吸等心功能不全癥狀的。對于這類新生兒,須盡早手術治療,手術后可以獲得和正常人相類似的生長發育和生活質量。
2.室間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或者肺動脈閉鎖/重度狹窄,需要急診手術,方能挽救孩子生命。因為新生兒一旦動脈導管或者房間隔缺損閉合,孩子將很快出現難以糾正的低氧血癥、酸中毒和腎功能不全而死亡。室間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或者肺動脈閉鎖/重度狹窄,這類疾病手術的成功率一般在80%以上,國內大的心臟中心成功率可達90%以上,術后可以長期存活,并有較好的生活質量。
3.各種類型的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引流,如果房間隔缺損直徑在5毫米以下的,一經發現即是手術指征,需要緊急手術治療。目前,這類疾病的整體成功率也達到90%以上。
4.主動脈弓離斷或復雜型主動脈縮窄,孩子出生后即出現呼吸循環功能不全,酸中毒等,需要盡早手術。
5.反復缺氧發作的法洛四聯征、右室雙出口伴肺動脈狹窄,需要盡早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