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佳利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
街道作為城市最具活力的場所,居民應是其真正的主人。街道,尤其是居住街道的存在應以促進人們交往活動為主,應使所有居民共享街道空間。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居住街道的服務主體是飛馳而過的機動車,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線路,行人、兒童、騎行者退居一隅。街道上看不見駐足交往的鄰里,商業在快速的交換中結束,居民的社會性與安全性隱藏著巨大的危機。
因此,本文試圖以共享街道的視角,通過結合小通巷的空間表現形式、街道形象尺度及使用者的行為心理感受等方面,以探究在居住街道設計中,如何通過改變空間形式、優化空間設計以滿足人的行為及心理需求,重塑街道活力。
小通巷原為清代少城的仁風胡同,辛亥革命后改名小通巷,著名文藝家曾孝谷出生并生活于此。現在的小通巷,是成都市中心城區一個具有深厚歷史底蘊、鄰里生活豐富的居住區,是成都眾多“慢生活”的小巷之一,成都悠閑、溫潤氣質的剪影。小通巷根植于“少城”的城市肌理上,完整保留了自清朝確定的魚骨狀街道脈絡。選取小通巷為研究對象,是由于其自身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街道共享的理念,多樣化的鄰里生活與適宜的街道尺度滿足了不同使用者對街道的需求。然而作為歷史街巷,其空間形式還能否滿足日益豐富的行為活動是我們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值得思考的。本文選擇小通巷為研究對象,是希望在深入分析其空間形式后,從人的行為方式出發,塑造多元化的街道空間,使街道充滿活力。
共享街道發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歐洲以及其他一些外國城市的郊區,是一次在居住街道設計上的重要轉變。該理念主張將交通與居住活動統一在一個空間,激發出新的街道設計構造,以增加街道上的社會互動與安全,并促進步行活動。共享街道系統的根本理念在于構造一個統一體,把步行活動和汽車行駛統一在一個共享層面上,使行人、玩耍的兒童、騎自行車的人、停靠的車輛和行駛的汽車都分享著同一個街道空間,是對過去種種城市規劃思想、包括街道設計觀念的反思。
共享街道有以下典型的設計特征:
(1)它是一個居住性的公共空間。
(2)它可以是一條街道、一個廣場(或其他形式),或者是一個空間的連接處。
(3)不鼓勵交通暢通無阻。
(4)行人與汽車共享路面,行人在整條街上享有優先權,在每一處都可以步行、娛樂。
(5)它的入口被明確標出。
(6)車速和行車受自然狀態的屏障、偏向、彎曲度和波浪形約束。
(7)居住住宅前有汽車通道。
(8)區域內設有廣泛的景觀美化帶和街道設施。
在共享街道的理念中,其核心概念在于面向社區和居民的整合。街道在設計過程中把駕車人士的需求置于次要考慮的位置,行人、玩耍的孩童及自行車出行者成為街道使用的主體,與其共同分享街道空間。在這些看似彼此沖突的功能下,共享街道能為行人提供更為安全的街道環境。通過對街道各種實用方面的重新設計,行人的社會性及自然性得到改造,街道重新充滿活力。
通過對小通巷的走訪,可以總結出其街道空間在以下幾方面體現其“共享性”:
小通巷兩側基本上是20世紀80、90年代建成的多層居住區院落,以院墻和臨街住宅限定街道界面,形成了內向、寧靜的街巷空間。站在巷口向里回望,內向性空間給人以歸屬感、安全感,人們可以放心行走、停留,增加其在街道上的活動時間。街道界面的連續,為居民及游人提供了行進的樂趣。底層商業或以幾步臺階進行抬高區分其與人行道界面,或以柱廊增加其空間透明性,使視線隔而不斷。這樣的街道界面中,居民、行人、小店里的消費者在滿足各自生活需求的同時又充滿親切的交流。
小通巷寬約18m、長不足200m,站在巷口即可將巷內景象盡收眼底。人行道、車行道、街頭公共空間緊湊,尺度小巧。適宜的尺度使行人可以任意穿梭于街道兩側,駕車者將汽車停靠路邊即可快速進入底層店鋪。街道兩側的人可以輕松交流,而不至于畏懼穿行街道的時間過長。這種小巧的生活尺度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具有隨意性和自由感,當他們愿意更多地停留在街道上時,街道才扮演了它本應具有的角色。
良好的空間形態賦予居民豐富的街頭生活,不少人喜愛在墻角、院門、街邊閑坐,將人行道和院落門口作為鄰里交往的“客廳”,家長里短打發時光。慕名而來的游客則在巷邊的小店,泡一壺好茶看人來人往。
節點通常是活動發生的地方。在小通巷中,因其本身尺度較小,空間節點大多在居民樓間的出入口、街道的轉角處或人行道較為寬敞的地方。被標識出的出入口有提醒來往人流及車輛減速慢行的效果,在這樣的空間環境中,機動車禮讓行人是必然發生的事情。街道的轉角增加了活動發生的可能性,在這樣的空間,增強其外向性能夠更多地吸引人流的聚集。
多元化的建筑風格帶給人們不一樣的空間體驗。在居民樓的基礎上,不同的商戶通過立面改造、裝飾裝修、綠化種植等手段賦予老建筑以新的氣息。建筑底部的門窗洞口、臨街面的陽臺都賦予街道立面更多的空間形式。色彩及裝飾手法的多樣化使各個年齡層次的人們在這里都能找到共鳴,共享街道的活力。
小通巷的“共享”性反映了舊城居住區街道的自發更新現象,街道由內向型的居住型道路轉型為上住下商、沿街小商業活躍的混合型街道。在這一過程中,居住建筑底層界面面向人行道擴張,改造為商業經營空間,小巧的街巷增設了臨時停車位便于沿街的商業經營,社會活動由單純的鄰里交往向消費體驗活動轉變。居民與商戶運用自己的創造力為這條老街增添新的生氣,使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外來者的消費生活構成兩種并置的場景,從而共同形成小通巷極為特殊的文化價值和場所精神。
外來者的進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其街道的共享性,但也存在著無序侵占街道空間、干擾鄰里生活的情況。如何在保證其街道共享性的同時,從空間方面妥善處理外來者與當地居民的關系,是下一步應該思考的問題。
小通巷特殊的生長模式決定了其空間優化對策的兩個主要方面:既要為臨街界面提供適宜的空間模式,容納新的社會活動;又要延續街道原有的社會關系和街頭生活,為本地居民的鄰里生活保留一席之地。
小通巷因其底層商鋪的存在而活躍了街道的生活。本地居民的公共生活需求多集中在街頭、墻角、院門,而底層商戶則需要更多戶外休閑空間以滿足多樣化的消費行為。基于此,針對居民、外來人員的不同需求,我們可以提出如下建議:
鼓勵多界面形式:
根據規劃要求,小通巷、奎星樓街、泡桐樹街鼓勵建筑底層開設小規模的創意文化類商業設施,提出了“底層界面連續活躍,尺度親切近人,界面積極開放,便于停留”的控制策略。基于現狀,可以采用兩種臨街界面模式,一種設置落地玻璃窗,保持室內外視線通透;另一種為臨街設置露臺、檐廊,作為外來訪客交往場所。
小通巷居民的公共生活集中于街道上,以靜態活動為主,通常表現為臨街而坐、倚墻而坐、或三五人聚于院落門口。在人行道較為寬闊的地方,擺上兩三張桌椅,即限定出一個圍觀的廣場。這樣的行為模式,反應出當地居民對小巧街道尺度的利用,以及對街道生活的認同感。基于這樣的認同感,在優化其街道空間形態的對策中,應保留其“街頭”、“院門”兩種典型空間類型。
4.2.1 街頭
在一定范圍內拓寬人行道寬度,保證其暢通性的同時,配以景觀綠化、街道小品。公共座椅等市政設施,并以低矮綠化與車行道隔離,提供可逗留的街道空間同時保證行人安全。
4.2.2 院門
根據居民生活特點,對居住區院落進行梳理,選定寬度適宜的出入口空間,清理兩邊臨時建筑,擴張公共活動空間。在街道界面形成“口袋廣場”,通過抬高或降低地坪、采用不同材質劃分休息空間和院落出入口路徑。在休息區設置座椅、遮陽設施,采用精致小巧的景觀綠環圍合空間。
4.3.1 改變直線型街道模式
小通巷是以鄰里活動為主的街道,以來往居民及游客的步行交通為主,在保證其行車順暢的同時,改變其直線型街道模式,將街道平面設計為曲折蜿蜒式,增加其“轉彎抹角”的機會,并標明其主入口,既限制了機動車數量,保證行人安全,同時塑造形式多樣的街道活動空間。這一手法體現了共享街道不鼓勵交通暢通無阻,行人與汽車共享路面的理念。
4.3.2 局部收放改變街道平面
街道車道斷面尺度及比例的適當變化可以在特定的區域位置限定街道空間,緩和街道的交通性和生活性的矛盾。例如適當縮小車行入口尺度,而增加其街道中部臨時停車與景觀綠化面積,以及沿街商業步行休息區等。
4.3.3 結合建筑輪廓形成具有公共性的街道平面
街道本身與建筑立面輪廓形成了街道整體的空間感。一覽無遺的街道缺少封閉性而較難產生場所感,在街道中段利用底層建筑的架空或凹廊和人行道、街頭小品的合理設置,形成圍合感較高的場所,有利于各類活動的開展,豐富了街道空間形式,增強其共享性。
共享街道創立了一種生活氛圍,使街道成為一個混合用途的公共領域,人成為了街道上的主角。街道的作用不再是提供暢通無阻的穿行,它更鼓勵行人的互動交往,為兒童提供一片安全的領地。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舊城居民區街道更新是時刻發生而不可避免的現象,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下,改變鄰里活動日益簡單、人際關系日益淡化、城市中忽略人的需求而過分強調機動車的需要現象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在小通巷的案例中,通過立足于共享的觀念,改善街道的空間品質、提高鄰里間的密切程度,使居民、游客共享同一條街道,為今后的街道設計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1](美)邁克爾·索斯沃斯,等著.李凌虹,譯.街道與城鎮的形成[M].2006.
[2]李明燕,高銳.轉變與延續——成都小通巷片區街道界面更新研究[J].四川建筑,2013.
[3]斯蒂芬·馬歇爾,著,范思楠,譯.街道與形態[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