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許云峰


印度雪橇運動員希瓦·克沙萬于鬧市和山路上訓練的視頻(右上)近日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從一名夏日國度選手變身冬奧會賽場的運動員,其過程中必然要以大量非冰雪環境的日常訓練作為鋪墊。面對家鄉“先天不足”的自然環境,不少人都好奇他們的訓練過程——這些來自熱帶的冰雪健兒到底如何追逐冬奧夢想?
在冰雪國家“北漂”
本屆平昌冬奧會上,來自厄瓜多爾、厄立特里亞、馬來西亞、尼日利亞和新加坡5個熱帶國家的運動員均為首次躋身冬奧大家庭行列。新丁涌入不僅為冬奧會帶來別樣“熱”情,還擴大了熱帶地區挑戰冬奧的成員數量。翻看冬奧歷史,熱帶國家或地區的選手參賽項目集中在越野滑雪和高山滑雪,主要是因為這兩個項目均為冬奧會基礎大項,所涉金牌數量和參賽名額較多。
熱帶地區的運動員想要走到冬奧會的滑雪賽場絕非易事。他們大部分選擇長期在歐洲或北美地區打磨技術,以此保持自身的競技狀態。例如,參加上屆索契冬奧會越野滑雪比賽的多哥女運動員阿米維此前一直在法國接受專業滑雪訓練;代表津巴布韋出戰索契高山滑雪比賽的男選手盧克·斯特恩則是在美國完成標準化技術定型。到歐美冰雪發達國家學藝的還有入圍平昌冬奧會的尼日利亞女子雪橇隊。英國《每日郵報》披露,平昌冬奧會開幕式尼日利亞代表團旗手塞恩·阿迪貢領銜的這支隊伍居住在美國,她們經常參加在加拿大和美國舉辦的女子雙人雪車、女子鋼架雪車等國際賽事。
室內創造冬奧環境
當然,也有一部分熱帶國家的冰雪健兒“因陋就簡”,在自己的家鄉開展日常訓練。新加坡《聯合早報》稱,有史以來首名參加冬奧會短道速滑項目的東南亞運動員、新加坡小將吳琪雁就是在國內唯一一處可供訓練的室內冰場“雕琢成器”,她將參加平昌冬奧會女子1500米短道速滑的角逐。印度冬奧軍團“六朝元老”、亞洲男子無舵雪橇第一人克沙萬克服國內沒有專業雪橇賽道的不利條件,經常在印度一側的喜馬拉雅山區一條公路上,坐著自制的雪橇完成訓練。據悉,克沙萬于11日結束了自己男子單人無舵雪橇比賽的征程。
類似的勵志故事還發生在牙買加有舵雪橇隊(左下)身上,他們自1988年加拿大卡爾加里冬奧會開始,曾5次站在冬奧賽道上,此次平昌之旅是這支隊伍第6次參加冬奧會。運動員們實現冬奧夢想的方式竟然是用草坡代替滑道進行練習,并把自己關在冰庫里來體驗賽場氛圍。
短跑健將是潛力股
制約冰雪運動在熱帶地區普及開展的因素,除了客觀存在的自然環境,還包括冬季項目昂貴的入門成本。以單人無舵雪橇為例,最普通的雪橇也要近5000美元,每名運動員每年用于訓練和比賽的費用至少10萬美元以上。如果換成是雙人雪車或四人雪車項目,相關費用將呈幾何倍數增長。
熱帶地區的運動員雖然迄今為止尚未登上冬奧會領獎臺,但不能否定他們在一些項目上的潛在天賦。其中,冰橇運動要求駕駛者具備極強的瞬間爆發力,這無疑是盛產短跑好手的非洲和加勒比海沿岸地區的優勢所在。去年剛剛退役的前亞洲百米飛人張培萌不久前加盟中國雪車隊,正式轉項冰雪項目鋼架雪車。如能征戰下屆北京冬奧會,他將成為中國首位參加夏冬兩季奧運會的運動員。▲
環球時報2018-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