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莎
(貴州省土地整治中心 貴州貴陽 550000)
通過對農村土地的整治和優化,對促進農業的發展,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調整農村土地的合理布局,優化農村土地結構,落實農村土地保護和節約集約制度,對促進農村的建設以及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我國的城鄉建設用地結構情況來看,存在嚴重的用地結構不合理情況,所以需要通過農村土地的整治進行調節:①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使得城市用地不斷的增加,基礎設施的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以及人們的居住都需要大量的土地;②通過土地調查發現,農耕用地面積與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的比值不合理。農村居民的居住具有多、散、廣的特點,導致建設用地被嚴重的浪費。所以還需要加強對農村土地的整治,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優化城鄉用地結構,促進“三化”建設[1]。
同時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農民要想分享城市化建設的成果,還需要通過對農村土地的整治完成。經濟的快速發展下,農村的勞動力開始大量的向城市涌入,也使得農民逐漸向第二和第三產業轉移。這種轉移也使得農村勞動力的收入主要以家庭經營和工資為主,土地的收入所占比例急劇下降,大部分地區農民的土地收入僅占家庭總收入的10%左右,也導致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逐漸降低,人們紛紛表示更愿意居住到城市。通過優化農村土地整治,利用農村宅基地置換城市的房產,實現對資產的保值和增值,更有利于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升。
通過對農村土地整治的優化,不僅能夠有效的緩解土地資源的稀缺問題,同時能夠實現對農村耕地的保護,對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對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對農村土地的合理整治也是對城鄉建設用地合理應用的保障,通過對耕地保護制度的落實,保證耕地的數量和質量,解決耕地保護與城鄉建設用地保障的兩難問題。
根據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形態規劃目標的指導,對農村土地進行整治,將行政村以及自然村向新市鎮和城鄉一體新社區進行集聚,實現對城鄉產業的發展以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完善,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2]。同時通過對農村土地的合理整治,還實現了農村向城鎮的轉移,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基本要求,有效的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
農村土地整治的優化使得農民的居住環境得到有效的改善,農民的公寓式住宅、聯排式建房等都規劃到城鎮區域或者農村新社區,這些住所的地租更高,環境更好,所以提升了農民的財產價值,也使得農民能夠享受到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的配套設施。同時通過土地流轉收益的入股,以及城鄉社會和政府為農民提供的養老保證和醫療保障,也使得農民的生活保障水平更高,從多個方面提升農民的收益。而且農民的城鎮安置房同樣具有土地使用證明和權利,能夠保證農民資產的價值。此外,隨著農村土地的整治以及城鄉社區的建設,使得農民的居住環境得到有效的改善,農村的村容村貌、周圍的生態環境以及生產條件等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隨著農村土地整治,耕地保護率不斷的提升,大部分地區的農田保護率都超過90%。但是農村土地整治力度的提升,也使得建設的空間越來越小,很多城鄉綜合體和新社區的建設在選址上都會占用到農田[3]。而且,隨著新社區的建設,優美的環境和完善的配套設施也吸引了大批的搬遷農戶,對農村土地的整治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而隨著農民呼聲的高漲,空間限制問題當前還難以得到有效的解決,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還需要加強在政治以及經濟上的扶持。不斷的優化農村的土地整治方案,使農村土地整治更加合理化,進而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在農村土地整治過程中,需要編制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方案,根據項目的具體要求保證新建項目與拆舊項目的等面積和一次性對應。但是由于農村土地整治的周期比較長,所以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會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項目拆舊無法及時進行和全部實施,比如農民的意愿發生改變等,進而使得不斷的建新,拆舊項目落后,不斷的出現建多拆少的情況。所以在農村土地整治的過程中,還需要能夠以農民的意愿為基礎,堅持及時歸還指標原則,實現用地增減掛鉤方案,并采取節余指標管理模式保證城鄉建設用地的合理性。也就是在建設用地的規劃中,需要保證拆舊區要大于建新區,在建新區的建設前必須要先落實農民的搬遷和安置用地以及公共設施建設用地等。而拆舊區所空余出的耕地則利用結余指標實現臺賬管理。這樣不僅能夠促進本地的發展,同時也能夠實現省域范圍的合理調整,利用節余指標的方式,有效的對農村土地整治資金缺口進行彌補,保證農村土地整治的合理進行。同時通過先補后占的方式也能夠保證建設用地的合理性。
農村土地整治過程中涉及到的范圍廣,政策性也比較強,而且有很多比較敏感的問題,所以必須要加強對法律政策的完善,為土地整治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還需要推進土地整治的立法,針對土地整治中容易出現分歧的問題利用法律的形式作出明確的規定,既保證土地整治中農民的利益,同時也使整治工作可以有法可依,為農村土地整治的優化和順利進行保駕護航。同時完善項目監管體系:①對項目的管理程序以及調整的方式等進行明確,并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和配套措施,保證農村土地整治的結合力運行;②加強對行政部門、監察部門以及項目業主的法律和廉政教育,完善招投標誠信體系,并加強土地整治項目建設的獎懲措施建設,建立嚴格的監督和約束機制;③強調土地整治監督,保證土地整治過程中始終堅持一張圖工程,建立土地綜合監管平臺和整治用地試點,并對整治的計劃指標、建設用地的開發以及產權等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實現對土地整治的全面、全程監管。
綜上所述,農村土地整治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一環,通過農村土地整治,不僅有效的保護耕地,同時也使建設用地更加合理化,有效解決土地問題。但是在農村土地整治的過程中還需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保證土地整治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并提升基本農田的標準,在城鄉建設用地中實施增減掛鉤措施,應用結余指標臺賬管理方式,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項目監管體系,保證農村土地整治的有效進行,進而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1]劉桂永,張瑞波.積極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推進城鄉統籌發展[J].資源導刊,2014(2):20~21.
[2]范垚,楊慶媛,張瑞頠,等.基于城鄉統籌發展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績效研究——以重慶市典型項目區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16(11):68~77.
[3]楊新文,張建亞,曹春艷,等.基于城鄉統籌發展的江蘇省農村土地整治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19):151~15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