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靜
(武漢紡織大學 湖北武漢 430073)
紅磚最早由古巴比倫人發明,我國在春秋時期就開始使用磚,真正大量使用磚開始于秦朝,有秦磚漢瓦之說,在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建筑遺址中就已發現品種繁多的磚制品。我國雖然在大部分城市已禁止使用紅磚,但紅磚建筑對于人們來說具有特殊的感情,意味著一代又一代的延續,著名建筑學家陳從周曾評價說:“陳嘉庚先生的思想與藝術境界是鄉與國,鄉情國思躍然于其建筑物上。”紅磚建筑寄托著鄉情國思。如何從材料改良到建造方式上進行改變,減輕建筑貨載,將砌筑方式與當代技術相結合是我們當今所面臨的問題。
我國自1997年起部分地區已經禁止使用實心黏土磚,紅磚自重大,一般紅磚的尺寸為240mm×115mm×53mm,實心標準磚的重量為1800~1900kg每平方米,而現今的建筑市場中所用的加氣塊具有容量輕、吸音好、保溫效能高、可加工等優點,一般一立方米加氣塊重量為500~850kg,它的重量只相當于紅磚的1/4,與傳統建筑材料紅磚相比,建筑物的自重可降3/5~2/3,紅磚砌體因自重大引起的地震作用較大,抗震性差。
紅磚砌體的砌筑方式基本上是工人手工砌筑,勞動強度大,工作量大,勞動效率低;砌筑1m3標準磚需要512塊,尺寸為60mm×240mm×200mm的加氣塊1m3磚用量34.7塊,砌筑所需的砂漿相較于紅磚來說也對應減少。
紅磚以黏土為材料,進窯燒制而成,磚坯和氧氣充分接觸后呈紅色,所以大量制作紅磚會占用農田,影響農業生產,消耗大量的土地資源和煤炭資源,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和污染,據資料統計,每生產1億塊標準黏土磚要毀田100~150畝,消耗標準煤約10000t。
我國現存紅磚建筑的數量和類型繁多,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歷史紅磚建筑。很多紅磚建筑因年代久遠,已出現斑駁不堪的景象,有的仍在勉強使用,有的已經廢棄、拆除。這些被廢棄和被拆除的紅磚建筑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如果能將廢棄的紅磚重復利用,不僅節約資源而且能節約大量的成本。
貝聿銘先生曾說:“中國建筑師的當務之急,就是探索一種建筑形式,它既是我們有限的物力所能及的,同時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王澍所設計的寧波博物館就是秉承這個理念。寧波博物館的瓦爿墻每立方米需要100塊以上的舊磚瓦,建筑師運用現代技術對傳統建造進行改造,瓦爿墻只是博物館的裝飾性外墻,舊磚瓦只作表面裝飾,內襯鋼筋混凝土墻并使用新型輕質材料,使建筑達到特殊的地域文化且獲得更佳的節能效果。傳統建筑材料代表著某個地方、某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具有地域性,因這種地域性而有別于其他地區;且具有時代性,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建筑因其特殊性材料而有別于其他時代,如果舊建筑材料不回收,并被創造性地使用,就不能體現它們獨特的價值。
在過去的建筑歷史中,紅磚一直作為承重墻的建筑材料被廣泛使用,如今的建筑市場已經出現了新型建筑材料取代紅磚,弗蘭普頓在《建構文化研究》中提到:“當砌筑不再具備夯土結構的密實形式時,也就是當它以疊層方式組合而成時,它們也就近似于一種編織的形式。”紅磚作為表皮砌筑,相當于編織的技藝。
在現今的建造中,框架建構已經逐漸取代磚混建構與磚木建構,占據了統治地位,大多數的建筑呈現出骨架加上表皮的特征,傳統建筑材料因其特有的質感、色彩、重量等物理特征是極好的表皮材料,再加上傳統建筑材料的構造方式,又為表皮材料提供形式各異的表現方法。如今的砌體用更為環保的空心混凝土砌塊,紅磚作為外表的飾面磚,紅磚作飾面磚通過砌筑方式的不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效果。如2010年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B4展館改造設計,由于新砌的紅磚墻體只是附著于外部的一層,在縱向上砌筑,沒有內部的橫墻支撐,因此在墻體內部每隔3m的高度增設鋼筋混凝土過梁作為骨架支撐,建筑新的外墻利用原建筑拆下來的廢棄紅磚,對紅磚進行出挑處理,形成花樣各異的圖案。
隨著傳統材料結構作用逐漸減弱,其表面屬性的現實意義日漸明顯。建筑師通過對材料使用和組合進行新的發明創造,對傳統建筑材料進行創新。比如新型材料仿紅磚的面磚——仿古磚可以做到與真磚的質感一樣,仿古磚是貼面的飾面磚,仿造以往的樣式做舊,紅磚是一種符號化了的紅磚。這種貼面磚用表面上釉或者不上釉的陶土燒制而成,一般用水泥砂漿貼砌于墻表面,是一種用于裝飾和保護墻面的磚,具有強度高、防潮、耐用、不易污染、裝飾性好等優點。
面磚飾面的構造做法是:先在基層上抹15mm厚1:3的水泥砂漿做底灰打底,分兩層抹平即可,粘貼砂漿用1:2.5水泥砂漿或1:0.2:2.5水泥石灰混合砂漿,其厚度不小于10mm,然后在其上貼面磚,再用1:1白色水泥砂漿填縫,最后清理面磚表面。其構造如圖1所示。
目前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為了節約土地資源、利用廢棄物,我國已經開發和應用先進實用技術和高新技術,對墻體材料進行改造和升級。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礦渣、頁巖、爐渣等廢棄物為基料,研制出取代黏土磚的空心磚、實心磚和砌塊等,在能耗上節約20%,在自重上比黏土磚減少20~30%。空心磚可以節約原材料使用量,同時減輕墻體自重,改善墻體保溫性和隔音性能,水平孔空心磚的空洞率一般在30%以上,用于非承重墻;豎孔空心磚空洞率在15%以上,通常用來砌筑承重墻。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拆遷造成大量的廢黏土磚碎塊,占城市建筑垃圾大約一半左右,對不能夠回收直接使用的整磚,將這些零碎磚塊作為骨料,以麥秸桿作加強纖維,加入水泥等粘合劑,做成輕質砌塊。以這種方式做成的混凝土制品,性能與混凝土的輕質材料接近,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熱工性能。在節約資源的同時,又減輕結構物的自重,提高建筑物的保溫隔熱性能,減少建筑物的能耗。
為傳統建筑材料的創新指明目標、方向與途徑,就必須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建筑材料觀,為居民創造更加健康、舒適的人居環境。
作為傳統建筑材料的紅磚如何在當代建筑語境下繼承和發展它特定的文化意義,是現今的時代背景下建筑師的歷史使命,對于傳統材料的應用與創新可以看作是一種必然趨勢。
未來紅磚建筑在材料的選擇上更加環保,新型建筑材料耐久性更好,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和安全性;自重更小,采用人工與機器砌筑相結合;保溫性好,新型的保溫材料使室內常年保持適宜的溫度;表皮化的紅磚更加真實,且生產成本低,質感、色彩、溫度與傳統建筑材料紅磚趨近相同。
建筑師運用紅磚表達豐富的建筑語言,例如董豫贛設計的紅磚美術館,用現代磚砌的手法與現代技術,營造出一個配備有當代山水庭院的園林式美術館,實現了通過傳統材料與現代技術結合表達出傳統文化。在材料的表達上更加具有中國化的特色,運用現代技術與現代砌筑方式,并將紅磚與多種材料相結合,例如玻璃、金屬、木材、陶瓷等相結合,詮釋出豐富多彩的建筑語言;在砌筑方式上進行創新,不同的砌筑方式制造出不同的光影效果,外立面極具裝飾效果。
對于傳統材料而言,由于其產生和使用的歷史悠久,其溫暖、親人的表面屬性,其自身物質性所帶來的感知,相對于現代材料,更容易與人類產生共鳴,從而突破建筑與人類之間日漸疏離的關系。傳統建筑材料紅磚自身獨特的色彩、質感、尺度具有悠遠的魅力,對維系人們的歷史情結、延續建筑文脈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