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軍
(蘭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 甘肅蘭州 730020)
迭部縣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白龍江上游的甘川兩省結合部,東臨舟曲縣、宕昌縣,北接卓尼縣、岷縣,西南與四川省若爾蓋縣、九寨溝接壤,古為華夏邊陲一隅,屬少數民族聚居區,又毗鄰漢地。從新發掘的石器、陶器等諸多馬家窯、寺洼等文化遺存可知,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
扎尕那藏族傳統聚落地處藏彝走廊,民族交融和遷徙較為頻繁。居住在此的藏族人民世代繁衍,至今仍沿用傳統的建筑材料、營建技術,建造著自己世外桃源般的村寨,延續著傳統的生活習俗和居住方式,已形成了其特有的建筑與藝術文化,具有十分獨特的民俗民風和宗教文化等特征。
扎尕那藏族聚落地處青藏高原高寒森林植被區,氣候分區上屬于甘南高寒濕潤區,相對雨水較為充足,白龍江支流益哇曲沿著村腳奔騰而過,為聚落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聚落區內天然植被良好,生態環境優美。由于早期技術與文化整體水平相對低下,扎尕那藏族聚落的布局形態沒有經過特意的人為規劃,大多是自發性形成的。藏寨核心聚落選址在迭山山脈之間,大多為山腰緩坡型的布局方式。
聚落整體布局是拾階而上,民居建筑依著山勢由下而上緩緩升高,營造了很好的景觀視線,獲得了豐富的空間層次變化。鮮明的地域特色,也符合了長期處于主導地位的藏傳佛教及其學說(如天梯說、中心說、金剛說、來世說等),對建筑形式和傳統聚落的空間組織等起到了重要的支配作用。在村寨中,居民們除了利用各家各戶間的空地開辟田地,在民居建筑周邊較為平緩的地勢上,還有著大量適合耕種的農田,方便村民們勞作,來滿足整個村寨生產生活的需要。
建筑凝聚了世界上每一個民族最高的文化創造,因為人們總是刻意地為自身營造一個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舒適空間,并使這一空間成為精神的物質化體現。扎尕那聚落藏民從1000多年前由游牧逐步轉為定居的過程中,經歷了不斷的演變與發展,在借鑒臨近兄弟民族建筑工藝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套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山區建房經驗。傳統的民房,既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又有藏漢建筑風格結合的特征,最終形成了其特有的民居建筑風格。
3.1.1 民居
民居是最大眾化的一種建筑。幾乎可以說在任何一個民族中民居都難以和宮殿、寺廟相提并論而成為民族建筑的經典,但是它在民族建筑中卻有著宮殿和寺廟無法代替的地位。扎尕那藏族聚落建筑中,民居是主體,多是以部族或者家族為單位聚居,相對比較集中。由東哇、業日、達日、代巴4個自然村落的聚落文化形成為簇群模式發展,各村落間相距有一段距離。房屋隨地形而建,依山就勢,一般坐北向陽;房屋四周均為厚厚的土石墻,屋架緊挨圍墻蓋起,且多為木質結構。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受旅游、交通等的沖擊,民居形式在逐漸發生變化,部分村民將傳統建筑改造為供游客居住的家庭旅館,但我們看到的聚落建筑組成部分依然是大量的居民住宅。
3.1.2 寺院
扎尕那藏族聚落全民信教,除村落民居外,還有寺院建筑。寺院無論面積大小,地位都彌足重要,寺院建筑是這一地區傳統聚落的中心,重大的宗教儀式、定期的宗教活動均在此進行。拉桑寺就位于扎尕那村委東哇村寨最高處的山腰上,背山面寨,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寺院。民居中多不設置煨桑爐,每日的煨桑、宗教活動,村民都會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前往山頂的拉桑寺。寺院與居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可或缺,其地位的崇高不言而喻。寺院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建筑外型與民居有很大的區別,顯示出其地位的崇高與特殊,這樣的精神空間給每一個平凡的信教者的生活賦予了意義和秩序。
地處偏遠地區少數民族的傳統聚落,由于其生產力發展緩慢,生產方式長期不變,某種民居形式會沿用很長的歷史時期而變化不大,甚至今日仍在使用。這其間,也有一些民族與漢族的交流較廣泛,生產力提高很快,在明清時期居住建筑也步入木構瓦房的形制。歷經長期的演變,甘南藏居受回族建筑影響,房屋上半部朝南面改為木制外檐裝修,內部有木制回廊及推拉的花欞格木窗等。房屋結構以榫卯連接的木制體系又與西藏傳統的民居結構不同,體現出當地回、漢民族的建筑傳統;而以版筑夯土做圍合結構,又是當地自古沿用的建造技術。扎尕那藏族傳統聚落民居同樣如此,村民們運用自身的智慧,順應當地的環境,就地取材,將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民俗習慣融入到民居建筑中,形成獨特的建筑風格,并隨著時間的推進而日益成熟。
扎尕那藏族傳統聚落建筑,其獨特的地域特色是我國傳統民居聚落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保護意義。然而,伴隨著“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開發、城鄉統籌發展”等政府政策、外來文化的多重沖擊與挑戰,社會環境、地區經濟結構、家庭構成及交往方式的變化綜合影響著扎尕那聚落居民的生活狀態,生產方式由傳統模式轉向集農耕、放牧、旅游、商業等多元化模式的發展,尤其是扎尕那村落的旅游業發展迅速,使得聚落中的民居類型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很多問題。
傳統聚落建筑大多年代久遠,多為土木結構,抗風雨侵蝕與抗災能力差,有些民居散落在相對偏僻、交通不便的貧困落后區域,缺少管理。長年生活在聚落中的居民們對傳統村落稀缺性認識不足,對身邊的建筑保護乏力,造成許多鄉土建筑自然性毀壞,破敗嚴重,多都處于自身自滅狀態,得不到有效保護。
任何傳統民居的形成都是在不同時代下,順應著不同的生活生產需求而變化改進的。隨著社會的進步、交通的便捷及信息的暢通,部分居民對現代生活方式和品質的合理追求、對原有居住環境的不滿意構成傳統聚落保護的內部壓力。一些富裕起來的村民自發改建房屋,棄舊建新,造成新建筑與傳統老建筑形式上的不協調,破壞了原有建筑面貌。
近年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部分鄉村政府片面追求傳統村落土建筑的經濟價值,出現“重開發、輕管理”現象。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大部分為經營家庭旅館、餐飲服務所得。有的村民采用新樣式、新材料對原有建筑進行了或多或少的加建、改建來適應這樣的商業運營,盲目改建后的民居建筑失去了所應該承載的重量,形似神不似,甚至不倫不類,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
傳統聚落環境失去了原有的意境和純樸,地域特色的民居正在縮減。如何注重民族傳承,合理地更新、保護傳統聚落建筑,已是當務之急。針對在多元化模式發展過程中,對傳統民居改造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發展意見和保護對策:
扎尕那藏族聚落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與發展是一個復雜的工程,涉及各個方面的問題,不能以旅游開發來發展經濟而對其進行破壞和強行的介入。在實施保護的時候一定要堅持“規劃先行,統籌指導”,將其納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整體發展方向中,并明確保護內容。保護的要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物質文化遺存。采取原物保護、原貌保護、風貌保護等方法,保證聚落自然環境、人居環境和文化保護協調統一。
在保護過程中,首先,應尊重傳統選址格局及與周邊自然環境的依存關系;尊重傳統建筑風貌,不改變傳統建筑形式,對確定保護的瀕危建筑物、構筑物應及時搶救修繕。其次,對于傳統民居中一些不合理的構造,如房屋通風、采光、緊鄰人們起居室的旱廁、牲畜棚,會對人的健康造成影響的結構,就應該作有必要的更新,但要注意有機更新,做好新舊協調。在改造中,施工工藝和材料的選用至關重要,應就地取材,選用與整體環境相融、經濟適用的材料,對傳統施工工藝應加以延續和傳承。
傳統聚落建筑的保護與發展不能單純依靠外生力量,而需要更多地依靠自身優勢。聚落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此,沒有誰能比他們更了解自己生活的環境。任何的規劃政策、保護措施的接受與否,當地人是最有話語權的。應尊重聚落居民作為文化遺產所有者的主體地位,動員多方力量參與到村落建筑的保護與發展中來。政府應充分發揮傳統聚落保護中的主導作用,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發動全民參與聚落建筑的保護與管理,建立“政府引導、村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傳統聚落保護機制,使傳統聚落環境保護更加規范化。
扎尕那藏族傳統聚落建筑是在這一地區獨特的地域環境、傳統宗教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等相互融合下而產生的重要物質載體,是該地域民族情感的根基。通過對扎尕那藏族傳統聚落建筑發展趨勢的研究得出,只有尊重自然環境、尊重傳統文化、尊重居民作為文化遺產所有者的主體地位,合理有效的去保護與發展,現有聚落建筑才能得到良性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