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占峰
(黑龍江大學 150000)
嫩江流域是指松花江最大支流周圍的一帶平原區域。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遼闊的水域與平原讓生活在這里的民族堅韌又質樸。同時,嫩江流域豐富的自然資源讓生活在這里的民族充滿了生活智慧,不僅擁有高強的狩獵與耕種技術,民族文化也在優厚的自然環境中得以沉淀、發展、升華。這里較具代表性的民族有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等。
嫩江流域民族分布最為廣泛,定居時間最早的要屬達斡爾族,雖然城鎮化發展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基本已經告別以打漁狩獵為生的生活,但是這些漁獵生活遺留給達斡爾民族的文化卻一直得以延續,無論哪個季節,達斡爾的漁民都可以在嫩江支流與其他河流交匯處找到魚多的區域。鄂溫克與鄂倫春也不例外,身為嫩江流域三大主要民族中的兩個分支,同樣有著自己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如保衛國家、捍衛中華民族尊嚴的歷史斗爭中做出重要貢獻、敖魯古雅鹿部落等也是民族文化發展中濃重的一筆,都是民族歷史的重要遺產。
由于嫩江流域的地位區域位置在我國的東北部,因此這里屬寒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分布區,這讓生存在這里的少數民族在住房的造型、構造、院落種類、室內空間布局等選擇上具有很鮮明的特征。其次是嫩江大部分位于松嫩平原上,因此森林、草地、耕地等也成為了生活在這里的少數民族居住環境的主要影響因素。再次是這里的少數民族早期一直過著游牧狩獵的生活,因為狩獵、捕魚、放牧農耕的生活方式對當地民族的居住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達斡爾族是最早定居的少數民族之一,為了對農耕放牧的生活方式進行適應,達斡爾民族選擇了依山傍水的河谷平原,由于這里地廣人稀,所以達斡爾村落的分布較為稀落,靠山打獵耕種,靠水就臨水打漁,因此村落大多平坦開闊,山水環抱。
鄂倫春族和使鹿鄂溫克族過去長期過著游獵生活,其居住形式適應地域特征,根據一年四季的變化而變化建造。主要形式包括撮羅子、地窨子、靠勞寶、木刻楞等。
自然主義精神是嫩江流域少數民族居住文化中的重要代表,民族住宅在建造時會受到很強的民族發展流程中保留的文化影響,狩獵打漁時的圖騰、本民族的特色文化花紋等都會在這些民族建筑中得以展現。這些民族住宅經過時間的洗禮,在現代住宅設計的背景之下,有著極強的文化張力,已經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住宅設計風格。自然主義精神內涵,在風格化的形成過程中因為深受自然生活的影響,所以在這些設計細節的展現上可以輕易捕捉到民族在時代發展中與自然界相處、抗爭上的一些蛛絲馬跡。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宗教,薩滿教這種古老的宗教在這里生根發芽。雖然達斡爾族與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都信奉薩滿教,但是由于達斡爾族較早開始農耕生活,加上與漢族的往來密切,因此宗教的形式與發展狀況都與其他兩個少數民族之間存在較大不同。這些差異也會直接體現在住宅的設計上,從鄂倫春、鄂溫克族民居與達斡爾民居上的宗教圖騰、花紋上就可見一斑。
一些少數民族早期的住房雖然造型與形式上很有民族文化特色,但由于受到自然建造條件的影響,住房的基本材大多是當地的泥土垡,這種泥土垡在堅固與抗水性上不如混凝土更不無磚混結構,因此在時間、自然條件的雙重沖刷下,結構的穩定性與使用壽命根本無法得到保障,很多獨具特色的住房已經破舊變成舊房,甚至是危房。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擴展,舊房改造讓這些少數民族農村的住房條件得到改善,但是在基本改造措施中,政府與組織改造的部門沒有對文化保留進行管理體系構建,直接對這些土房進行了磚混結構轉化,因此很多具備民族特色的住房進行拆除時,一代一代遺傳下來的民居建筑樣式、住宅文化特色也隨之消失。
城市化今進程的不斷加快,讓居民小區的數量與日俱增。城市居民
小區建設的主要問題是沒有體現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氣候環境。近
些年來由于商業住宅的迅猛發展,一些開發商不顧當地地域特色和民族
特色,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缺乏地域民族特色和人文關懷的住宅小區比比皆是。同時這些居民區在設計規劃上較為注重統一性,很多的居民小
區被建設的越來越現代化,已經見不到民族文化在居住建筑上的體現。雖然政府開始意識到民族文化的傳承,很多地區的商業小區雖然也
已經開始對少數民族在居住文化上的細節展現與傳承進行重視,但是問題是這些傳統民族文化在住宅上的體現大多較為生硬,不是將少數民族
的圖騰花紋進行生搬硬套就是擅自修改,這樣的做法不僅起不到傳承的作用,甚至是在加快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消失。
由于較早的定居農耕生活以及與達斡爾族、滿族、漢族的雜居生活,使得這里的鄂溫克族與當地其他民族的住宅建筑形式與生活方式沒有明顯的區別了。少數民族的居住文化是經過長時間的沉淀與進化發展而來的,但是這些民族與龐大的漢族人群相比,在數量上還是不占優勢,加上漢族與少數民族來往密切,交流甚好,彼此之間的文化必然少不了交互融合,這其實也在側面上加快少數民族居住文化的消失。尤其是達斡爾族,由于在民族通親上沒有嚴格要求,因此達斡爾人與漢族人之間可以自由通親。這雖然利于我國民族之間的大團結,共同繁榮,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也會讓民族文化因為的不到良好的保護,而逐漸被沖淡,現在越來越多的達斡爾族人不會說達斡爾民族語言就是其中最為明顯的展示。針對這個問題,達斡爾族自治旗的政府也開始采取措施,在小學中漢化教育中加入了少數民族語言的課程,進一步延緩少數民族漢化的速度,當然重點也是為了讓少數民族的本土文化可以得以更好的保護。
嫩江邊上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把保護民族居住文化與發展地方經濟較好地結合起來,規劃出以達斡爾族傳統居住文化為特征的民族村,這些特色村寨依山傍水,自然環境優美,非常適合人類居住。同時由于其較好地保留了達斡爾族傳統民居樣式,不斷地吸引了外地游客前來參觀考察和旅游,帶動了地方的旅游餐飲、住宿等產業的發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這些達斡爾族民居是用寫實手法建設的,較好地復原了達斡爾族民居建筑、格局和居住文化。住宅文化特色村的建設不僅僅讓少數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方式保存下來,也讓少數民族的傳統的農耕打漁經濟發展方式得到轉變。這些特色村會以旅游展示的方式讓來自各個地區的人們欣賞、了解、體驗當地的民族文化,更是通過居住體驗的方式感受少數民族文化的由來與發展。
將少數民族居住文化特色村的建造特征進行風格化是保存民族文化特征的又一大創舉,因為這樣的方式不僅僅讓文化特征展示的更加具備特點,也可以展現出民族聚居區的新農村建設力度,這樣的方式更是從側面提升少數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平與道德水平。發展民族住宅文化特色村讓生活在當地的少數民族生產方式得到優化,直接從第一產業升級到了第三產業,不僅僅對保護當地的生態、自然環境非常有利,還可讓少數民族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性提升。
時代是不斷前進發展的,因此,傳統的民族特色文化民居即使再有特色,也無法將居民的現代生活進行全面性的滿足。舉例來說,現代少數民族已經結束了當前依靠狩獵與捕魚過活的生活模式,隨著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速,生活經營方式也在不斷進化擴展,開始進行畜牧、農耕等傳統的農業經營活動,很多人也開始做起個體經營,發展工商業。這些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開始對住宅的基本功能進行要求,因此在傳統的民居設計中加入新型的住宅設計已經是民族進步發展的標志,這種轉變在付諸到實際行動上時,只要得到專業性的規劃,讓多元化生活化方式與精神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即可,讓民族民居的文化精華得到保留的同時,也積極注入了時代賦予的新特征。
在加強少數民族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動,如節日、慶典、傳統體育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讓民族的居住文化可以被更多的人欣賞到,也是讓少數民族新生自豪感的重要途徑。只有產生更多的民族自豪感,配合發展旅游事業,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讓生活在當地的少數民族切實感受到民族文化特色給他們帶來的精神與經濟上的雙重熏陶,才會讓民族群眾提升對民族居住文化的保護認識,也只有意識上的提升,才可讓保護工作開展的更為順利。
民族節日與文化活動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大此工作上的投入力度非常有必要,這同樣是減緩漢族文化滲透的好方式,在舉辦這些活動時,就需要本民族人來進行策劃與籌備,展示越多的本民族文化就會吸引越多的游客,這就在側面上加深了少數民族對本民族文化傳承重視程度,在民族傳統文化加速消失的今天,如何讓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是所有民族獲得長遠發展的核心內容。